1. 书画艺术
    1. 金缮:残缺之美的涅槃与重生
    2.   【摘要】金缮是一种融合了修复、审美与文化的综合艺术形式。让古老的工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迸发新的生命力,对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历史溯源、工艺流程、艺术美学、传承创新四个方面探讨金缮工艺的前世今生,以期为研究者提供审视传统技艺与现代社会发展关系的独特视角。   【关键词】金缮;传统工艺;文化传承   金缮工艺的历史溯源   中国是漆器的故乡,使用天然漆的历史源远流长。浙江余姚井头山原始社会遗址中出土的两件漆木器是中国乃至世界较早诞生的漆器,距今约8200年,见证了古人对漆的初步认识与运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漆艺不断丰富,衍生出多种工艺技法。明代黄成所著的《髹饰录》作为我国现存唯一古代漆工专著,详细记载了诸多漆艺技法,其中“补缀:补古器之缺”明确提及了 [详细...]
    1. 湘美版中小学美术教材改革的文化因素探究
    2.   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强调“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湘美版中小学美术教材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将文化因素作为核心,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湖湘地域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系统性整合,构建了具有鲜明文化特质和地域特色的教材体系。本文基于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双重视角,探索湘美版中小学美术教材改革的文化因素。   文化基因解析   湘美版美术教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简单的元素堆砌,而是通过知识体系的结构化设计实现文化基因的系统性传递。在小学阶段,教材以民间工艺为切入点,将剪纸、年画、刺绣等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转化为适合儿童探索的实践活动,通过解析传统年画中的吉祥纹样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中的象征体系。初中阶段的教材主要针对艺术史脉络的学习,八年级上册设置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专题,从 [详细...]
    1. 胡硕堂|国学清思:绿玉斗灵魂独白 《红楼梦》茶亊书写的审美密码
    2. 在《红楼梦》浩瀚的情感星图中,宝黛钗的三角恋情始终占据着读者视野的中央,如同夜空中最明亮的星辰。然而在太虚幻境的边缘,妙玉那盏递给宝玉的绿玉斗茶杯,却像一颗被忽略的流星,划过大观园的夜空,留下一道转瞬即逝却令人心悸的光芒。这场栊翠庵的茶事,堪称中国古典文学中最精妙的情感暗写——没有海誓山盟,没有眼泪与诗稿,只有一只带着体温的茶杯,静静诉说着槛外人难以言表的心事。 一、器物诗学:绿玉斗里的情感“暗语” 妙玉为钗黛奉上的是杯上刻有“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 [详细...]
    1. 从吴彬《方壶图》探寻明代奇观山水
    2.   由故宫博物院和芝加哥艺术馆联合主办的“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于2025年4月1日至6月29日在故宫博物院展出。“林泉”是中国古人寄情于自然山水,超脱尘世的心灵空间,“乐”于“林泉”表达了人们对栖居园林生活的美好向往。中国古典园林大多与山水结合。湖石庭院,别有洞天,虽居城市而咫尺林泉。山水可“宅心养心修心”,立一块湖石假山,仿佛见九天云烟;置一方楼台亭榭,便能引明月清风。在此次展览中,有一幅巨嶂山水卷轴,在展厅倾泻而下,颇为壮观,引起众多观者驻足观看。这幅作品就是明代画家吴彬所绘的《方壶图》。此幅作品为纸本设色,纵320厘米,横101厘米。观者在体验全画景致时,需分段逐级向上观 [详细...]
    1. 由王羲之变法看“超越古人”说
    2.   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被誉为“书圣”,其书法变法也被誉为书法艺术中的里程碑。“超越古人”这一说法在书法界一直存在争议。从人类学视角看,书法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实践,其发展始终交织着传统与创新的张力。我们通过考察王羲之变法的历史语境、文化内涵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书法艺术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进而对“超越古人”说进行反思。   从人类学“文化嵌套”视角看,王羲之的书法革新绝非孤立的艺术突破,而是魏晋社会结构与思想变迁的文化实践产物。这一时期政权更迭带来的社会动荡,催生了玄学对儒家正统在某种程度上的解构,文人阶层通过“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价值重构将个性解放诉求进一步注入书法艺术实践。   在书法史上,魏晋前篆隶的庄重古朴对应着汉代经学主导的秩序化审美,而王羲之对字体结构的解构与笔法抒情化的 [详细...]
    1. 从呐喊到生产 回望抗战木刻艺术的人民性构建
    2.   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中国美术史中,木刻版画以其强烈的社会介入性成为抗日战争时期进行宣传动员的核心文艺媒介之一。从在上海左翼文化运动中诞生的“一八艺社”,到延安根据地崛起的鲁艺木刻,它们均以“艺术为人民”为底色展开抗日战争宣传,前者以呐喊姿态揭露城市无产阶级的苦难,后者以生产动员重构人民共同体。从呐喊到生产的转型,不仅折射出抗日战争时期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更揭示了人民性内涵的演变历程。   峥嵘岁月:   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萌生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这一背景下,文 [详细...]
    1. 范迪安 | 抗战画卷 烽火丹青
    2.   ◆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在投身抗战的巨大民族洪流中,中国美术家和美术工作者以刀笔为武器,为正义而战,为民族而歌,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历史作丹青写照,创作了无数浸染着抗战烽火的美术作品,形成了充分体现伟大抗战精神的“抗战美术”,为20世纪中国美术写就了独特的篇章,也深刻地推动了中国美术的转型发展。从当年创作的形象和画面中,可以看到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和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苦难,看到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浴血奋战的坚强斗志,看到抗 [详细...]
    1. 党震·水墨人物写生丨以笔墨为镜,照见鲜活的生命肌理
    2. 人物写生之十七 185×90cm 纸本水墨 2022年 人物外形很整,重心并不十分稳定,有行走的动感,重心倾斜要控制的恰到好处才行。外衣淡灰墨是调和白色之后的效果,这样墨色沉着内敛。灰色外衣减少了变化的复杂性,是为了突出中间花裙子色彩与笔触的跳跃多变。整体上色墨对比明确,使画面有清朗明快的感觉,突出老人神清气爽的干净气质。皮肤色彩淡而不弱,配合浅灰色的头发,旨在表现一种白皙皮肤的通透感。但毕竟是老人,适当控制色相饱和度,表达神气凝聚、光华内敛的矍铄气质。此外,浅灰墨也暗示着一丝岁月沧桑、年华渐逝的黯然神伤。 故意压短上半身用以突出细长的下肢 [详细...]
    1. “畅神——中国写意画作品展”在山东画院美术馆开幕
    2. 2025年8月25日下午3时,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画院、山东画院、山东省中国画学会、文化艺术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管理处承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北京艺研文投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畅神——中国写意画作品展”在山东画院美术馆盛大启幕。 此展览将作为重要契机和纽带,进一步团结全国各地的艺术同仁,搭建起更为专业与学术的交流平台,共同深入探讨中国写意绘画在新时代文化语境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共同思考其守正创新的路径与可能,从而汇聚更多专业力量,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中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8月31日。 [详细...]
    1. 顾永康 | 行走在大地上的画家高云
    2. 桃花绽放时节,与高云先生近距离见面非常突然。 先生戴着镶丝眼镜,着一件标准的黑色夹克,灰色的衬衣,米黄的休闲裤,属于典型的学者式搭配,没说话前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不了解的人,一般不会将“大师”这顶桂冠赠给他。先生满脸微笑,言语轻快,要不了几句话,你就会发现他是一位学养、修养极好的人物。 忆起来,我跟先生有过几次面缘。 第一次是那年我回母校参加校友会,作为校友代表参加先生受聘南京农业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的仪式。他在台上,我在台下,做一个鼓掌的人。可谓“先生是风景,我是看风景的人”。 第二次是先生被聘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215(s)   5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