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文明的星河——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博物馆藏文物联展”开幕
    2. 展览现场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在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文明的星河——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博物馆藏文物联展”于8月27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是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文博机构首次在京举办文物联展。 展览以“上海精神”中的“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主题,精选上合组织各成员国10家文博机构的文物珍品220件(套),其中,既有各国古代文明起源、发展和演进过程中的符号性文物,又有凸显各国家之间历史交往互动和互融的代表性文物。这些珍贵文物宛如文明星河中的绚丽星光,生动反映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深厚文明底蕴,真 [详细...]
    1. 抗战木刻:以图证史 鼓舞士气
    2.   在版画、木刻等词汇尚未普及之前,中国已有对应的古称叫“雕版”。这种用雕刀施于栆梨、刻木成版的图文复制法,在日用百科、年俗节庆、美术图谱乃至科举考试等领域应用了1000多年,成为上自宫廷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习以为常的视觉媒介。   到了晚清,雕版印刷虽被石版、珂罗版等新型印刷产业边缘化,却依然通过各地年画作坊,为老百姓提供各类生动的时事信息。如体现庚子年间军民反抗八国联军的木版年画,表明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版画创作题材都有深厚的民间土壤。然而它们的画面构图、人物造型等都还是套用明清老粉本,因循守旧,无法适应日益革新的视觉环境。如果能打破传统雕版刻、印分工的藩篱, [详细...]
    1. 着墨亦真亦幻间——观“越海归鸿”宝松作品展
    2.   8月1日下午,承载着华侨历史沧桑感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一至二楼大厅,人头攒动,“越海归鸿——美国归侨艺术家宝松作品展”在这里开幕。展览集中展示了归侨艺术家宝松自1993年赴美以来30多年的艺术探索与创作成果,作品类型包含工笔、重彩、彩墨、水墨、油画等共计95幅,呈现出作者在中西美学融合方面独到的笔触表达。   宝松自幼喜欢画画。他11岁师从北京画家马晋研习传统绘画,后考入彼时颇有名气的北京美术红灯厂。入厂后,宝松如鱼得水,一下子将少年时对中国画的酷爱和对线描的痴迷激发了出来。他创作的《太阳和马》《葬花》《雏》等彩墨作品令人刮目相看。尤其是,他经过数年苦心学习,加之对佛法不懈的研习,于1978至1982年间,用业余时间完成了北京法海寺东西两壁壁画的摹绘。这次摹绘的经历让其心灵得到洗礼,使他对虚与实的结合有了深刻领会。 [详细...]
    1. 《山河永固·口岸峥嵘》油画展举行
    2. 观众参观展览。 主办方供图   8月11日,《山河永固·口岸峥嵘》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国门油画展在香港入境事务处总部开幕,展出由内地画家杨永智创作的28幅油画作品。这些作品以边境国门口岸等为主题,以此增进香港各界对国家边防建设成就的了解,提升国家安全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香港特别行政区入境事务处处长郭俊峯在开幕典礼致辞时表示,这次国门油画展让各界一起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意义非凡。他希望展览向社会传递出伟大抗战精神和先烈的家国情怀,并寄语大众珍惜得来不易的和平与发展。 [详细...]
    1. “罗丹艺术季”开启 雕塑《行走的人》亮相中华艺术宫
    2.   雕塑《行走的人》亮相中华艺术宫。  中华艺术宫供图   8月14日,“现代雕塑之父”奥古斯特·罗丹的代表作《行走的人》亮相上海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这也是该雕塑在国内首次公开展出。作为上海“大美术馆计划”的实践,中华艺术宫与毗邻的上海罗丹艺术中心联动,携手开启“罗丹艺术季”。   奥古斯特·罗丹1840年出生于法国巴黎,1917年去世,与古希腊雕塑家菲狄亚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并称为“西方雕塑艺术的三大高峰”。他以颠覆性的“真实与自然”诠释冲破古典桎梏,为现 [详细...]
    1. 8月和田老手艺潮起来
    2.   在2025“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援疆主题展示活动分会场——墨玉老城景区拍摄的艾德莱斯布料及制品。   新华社记者 贺小童摄   8月,新疆和田,约特干故城景区的城墙下,老手艺与现代创意碰撞交融,激起鲜活的文化脉动。在为期5天的2025“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援疆主题展示活动中,作为活动主会场的约特干故城景区,开展了一系列展览展示和特色活动,“潮”起来的老手艺成为最大看点。   步入主展馆,来自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齐聚一堂,交流分 [详细...]
    1. 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 “中流砥柱”全国美术作品展开幕
    2. “中流砥柱——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日前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拉开帷幕。 本次展览分为“民族脊梁”“众志成城”“得道多助”“维护和平”四大板块,汇聚了全国300余位艺术家倾注心血的作品,其中不乏李苦禅、吴作人、王式廓、张松鹤、力群、罗工柳、彦涵、李斛、戴泽、肖峰、靳尚谊、沈尧伊等名家之作,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综合材料等多种艺术形式,以近400件艺术精品的磅礴交响,将十四载血火抗争的壮阔史诗熔铸为震撼人心的美术作品。 漫步展厅,既有以大尺幅全景描绘重大历史事件的作品,如孙立新的油画《百团大战》、卢志强的油画《岱崮阻击战》、赵奇的中国画《平型关大捷》等;又有凭借细腻刻画彰显抗日将士精神风貌的作品,如杨飞云的油画《老兵》、张庆涛的油画《执旗的战士》、于 [详细...]
    1. 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图片展在柏林举行
    2.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图片展26日在德国柏林的中国文化中心举行。展览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为主题,全景式回顾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展出的图片既呈现了中国军民浴血御敌的坚毅身影,还包括国际友人为中国抗战伸出援手的温暖场景。多国驻德外交使节、德政界人士、专家学者、媒体记者等百余人出席。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公使曾凡华在致辞中表示,在中国人民抗战最艰难的时刻,许多国际友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其中包括不少富有正义感的德国朋友。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时任西门子公司驻华代表的约翰·拉贝与其他十几位在华外国人士冒着巨大风险共同设立“南京安全区”,庇护超过25万中国平民。拉贝在华期间记录的日记成为控诉日军暴行最重要、最详尽的历史证物。德国友人、出生于杜塞尔多夫的汉斯·米 [详细...]
    1. 崇州竹编非遗的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
    2.   【摘要】崇州竹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传统与独特的手工技艺。面对现代社会传统手工艺日渐式微的现实困境,本文聚焦崇州竹编在传承与文创转型过程中的路径探索,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梳理该技艺的历史演变与现状,构建“技艺融合——功能重构——品牌建构”三维活化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数字媒介传播、多元场景整合与文化体验设计为核心的传播策略,并就当代非遗文创品牌发展方向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为崇州竹编的现代转型路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艺术;文创产品;文化活化;品牌构建   在文化多元化与创意 [详细...]
    1. 唐代敦煌藻井纹样在文创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2.   【摘要】本文以唐代敦煌藻井纹样为研究对象,梳理其风格嬗变与文化内涵,剖析藻井纹样的艺术特性,探讨其在现代文创设计中的具体转化路径,并通过品牌视觉设计、文创产品开发与包装设计等具体案例,分析敦煌藻井纹样作为传统图像资源在现代文创设计中的应用方式与创新策略,以期为未来敦煌艺术元素的现代转化和文创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敦煌藻井纹样;文创设计;创新应用;唐代艺术;文化传承   随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持续提升,传统文化的IP化逐渐成为文创设计的路径之一。敦煌艺术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代表,其视觉符号的现代转化不仅丰富了当代设计语言,也成为激活公众文化记忆的有效载体。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体系蕴含着中西文明交融的历史印记。唐代藻井纹样是敦煌艺术的杰出代表,融合了宗教哲学、世俗审美以及多元文化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1.622(s)   5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