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谁是孔门最可爱的弟子
    2.   孔子最重要的弟子大概有七十多人。这些人的历史评价和地位,随着朝代变迁有所浮沉。有些原来地位很高的,后世不再重视了;有些原先平平无奇的,后世被抬到很显要的位置。但如果问孔子在世时,最看重哪几位弟子,其中肯定少不了子路、颜回、子贡三人。   这三个人,无论年龄,还是个人才性、入门时间,都相差很大,孔子虽然对他们都很器重,但态度也有所不同。子贡既有出色的资本运营能力,又有不世出的辩才,是孔门弟子里仕途最成功的。孔子虽然不太推崇口头上的雄辩,但很实在地欣赏子贡的能力。颜回德行第一,好学第一。说到颜回,孔子从来只有满口称赞,这种待遇其他弟子一个都没享受过。无疑孔子是把 [详细...]
    1. 丰子恺与缘缘堂
    2.   丰子恺先生从不骂人,他的平和、善良、勤勉、智慧,正是嘉兴人性格的体现。然而他在《还我缘缘堂》一文中骂人了,他痛骂的是“狗彘豺狼”。我想,他写下这四个字的时候,应是愤怒到双手打颤。   事关缘缘堂,事关炸弹以及血与火,他不能不爆发。   缘缘堂,一处坐落于江南小镇的体现安居与艺术创造的文人书屋,平白无故被外族的炸弹夷平。这便是杭嘉湖水乡在那个不幸时代的真实写照。   一个再平和的人,面对那样的摧残,也无法不怒发冲冠。   丰子恺是极喜爱缘缘堂的。   建于石门湾的这座结构精 [详细...]
    1. 从文体看“昆仑石刻”的性质与真伪
    2.    【学术争鸣】     6月8日以来,“昆仑石刻”的质疑之声主要集中于六个方面:风化痕迹是否可信、纪年是否合乎历法时节、文字释读与字形是否可靠、“采药”一词是否晚出、书法气息是否属秦代刻石、内容是否符合史书记载。针对这些质疑,刘钊先生《我对昆仑刻石的看法》《再论昆仑石刻》二文已逐一论证回应。在刘钊先生等学者的研究基础上,笔者拟就文字释读、文体性质等方面作进一步探讨与补充。 “臣翳将方技采药昆陯”考辨   “昆仑石刻”所述“皇帝使五大夫臣翳将方(见上图)采药昆陯”中残存的“方(见上图)”一词,学者释作“方支(技) [详细...]
    1. “昆仑石刻”中的“魏晋新体”之疑
    2.    【学术争鸣】      自6月8日仝涛先生首次在《光明日报》论述“采药昆仑”石刻至今已有两月余,围绕该石刻的真伪之辨一再掀起小高潮,正反两方面的证据在不断积累,但仍未有定论。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来自文字学、文物学领域的学者多有信其为真者,而来自书法学、金石学等领域的专家则多疑其为伪。尤其是诸多书法界同仁看到作为“铭石书”,考虑场合和介质的不同,不应简单将诏版、权量、竹简的字法与“昆仑石刻”做简单类比,笔者亦深然之。笔者曾于6月9日在个人朋友圈感慨:“我不是历史、考古、地理等领域的专家,对这块石刻的文本、位置、新旧程度等无法判断。但仅凭书法,我可以确定这是 [详细...]
    1. 辨伪与述真——从“昆仑石刻”谈起
    2.    【学术争鸣】   针对当前“昆仑石刻”的研究,王子今先生指出:“质疑者或以为现代伪刻……而这一判断生成的依据之一,也包括石刻如果存在两千余年,为什么一直没有被发现这一疑问。”(王子今:《昆仑河源方向的“昔人所刻篆文”》)看到这段归纳,我想起了欧阳修对石鼓文的看法。   唐初石鼓文重现人间,发现地在今陕西凤翔县南的三畤原。唐人做了很多研究,如张怀瓘、杜甫、韦应物及韩愈等,一般都认为是西周之物,没有疑义。至北宋,欧阳修始对石鼓文提出怀疑,云:“岐阳石鼓初不见称于前世,至唐人始盛称之……隋唐古今书籍粗备,岂当时犹有所见,而今不见之邪?”但 [详细...]
    1. “溪山有我——毕宝祥写生作品展”(淮安站)将在淮安市美术馆开展
    2. 关于写生 一、我为什么偏爱写生? 我们小的时候学画,范本稀缺,很少临摹,大多人直接从写生入手,从几何石膏、静物到石膏像、人像写生。后来因教学需要开始主攻山水,山水画有写生课程,每年都要带学生外出写生。 我偏爱写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找到了最初学画写生时的快乐感觉。那时到车站、码头去写生,见到形象好的眼睛都能发光,拿起笔手就停不下来。南京的车站码头都画遍了,当然,有时是被警察赶的,被逼无奈,只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二是写生既可以游山玩 [详细...]
    1. “奇迹——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百米油画长卷创作展”在深圳开幕
    2. 8月26日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当天,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深圳市委宣传部指导,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深圳市美术家协会、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深圳美术馆承办的“奇迹——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百米油画长卷创作展”在深圳美术馆(新馆)启幕。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发来贺信。他在贺信中表示,《奇迹》长卷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圳实践,以画笔记录时代、讴歌人民、展望未来,展现了立足大时代、构筑大格局、挥洒大手笔的创新精神。长卷虽是几十名艺术家合作完成,但在绘画风格上整体统一,视觉节奏跌宕起伏,兼具史诗气度与时代质感,组织者和创作者的 [详细...]
    1. 笔墨光韵,淡然至臻——田黎明水墨人物画的意象生成与教学赓续
    2. 田黎明《小溪》 纸本设色 156.4cm×77.6cm 1987年 中国画作为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民族艺术形式,始终以海纳百川的包容姿态持续演进。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推动下,诸多中国画家经历了从借鉴外来艺术,到逐渐反观自身、回归本土文化传统,进而创新蜕变的历程。当代中国画呈现出一种传承融合、创新发展的态势,其融合性既体现于传统与当代的深度交融,也表现为学院体系与民间艺术的有机结合,以及个体创作与社会语境之间的紧密联系。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画家将个人情感体验与社会时代精神相融合,使得中国画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田黎明的艺术实践折射出改革开放后中国 [详细...]
    1. “集虚寻境——王明明中国古典园林作品展”在国家大剧院开幕
    2. 清露摇落满园秋 97.5×179cm 2021年 8月26日上午,由中央文史研究馆、国家大剧院、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联合主办的“集虚寻境——王明明中国古典园林作品展”在国家大剧院艺术馆(西厅)拉开帷幕。 本次展览首次集中呈现了王明明先生近些年创作的近百件园林题材精品,分为皇家园林与文人园林两大板块,涵盖其山水画与书法作品。王明明以深厚传统笔墨为根基,以青绿设色和水墨晕染等传统技法,于咫尺之间生动展现园林四季之美:春日繁花似锦,夏日浓荫蔽路,秋日红叶点苔,冬日寒林映雪。引领观众步入一个融合传统笔墨与当代文人情怀的艺术空间。 [详细...]
    1. “心游八方——丘宁美术作品展”将在北京开展
    2. 前言 “心游八方”是一场以足迹为笔、以心性为墨的视觉远征。此次展出的作品,是画家近年来在行走与沉思之间捕捉的精神图景,亦是一场关于“在路上”的生命哲学的告白。 展览以《行走在西部》、《礼赞大地》、《旅行日记》、《观象》、《万物融生》等系列为主线,每幅作品皆如心镜生发,映照出创作者与天地万物对话的痕迹。《行走在西部》以苍茫笔意勾勒出人与原野的相望,在跋涉的旅途中叩问生命的重量;《礼赞大地》则以饱满的色彩与肌理歌颂土壤、风物与生命本身的丰饶,表达对自然永恒的敬畏;《万物融生》试图消解物我界限,在笔墨交融间传递一种共生共荣的宏观意识;而《观象》系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371(s)   5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