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著名连环画家庞邦本逝世
    2. 庞邦本 微信公众号@人民美术出版社 图 据人民美术出版社发布的讣告,连环画家庞邦本先生于2025年5月12日在北京逝世。 庞邦本出生于1935年,江苏无锡人。人民美术出版社介绍,庞邦本自幼随外祖母习画,1951年任华东军区政治部创作员,1987年调入中国连环画出版社,曾任《中国连环画》月刊副主编、中国连环画研究会副秘书长。他长期致力于连环画创作、出版与理论研究,是外国名著连环画领域的领军人物。其作品风格严谨,融汇中西,多次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荣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等殊荣,为中国连环画的艺术创作与国际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详细...]
    1. “一百零一个愿望——汉字艺术展”亮相意大利威尼斯展示中文之美
    2. 展览现场。 主办方供图 记者14日从中央美术学院获悉,为庆祝2025年“国际中文日”,“一百零一个愿望——汉字艺术展”于当地时间5月13日在意大利威尼斯禅宫艺术中心开幕,展览共展出20件/组作品,以汉字的起源、演变与现代艺术表达为主线,向国际观众展现中华文字的深厚底蕴与当代创新。 2010年,联合国将每年4月20日定为“联合国中文日”。为帮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促进中外语言交流和文明互鉴,2020年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在“联合国中文日”基础上创立“国际中文日”品牌,至今已连续举办5届。今年第6届“国际中文日”活动的主 [详细...]
    1. 博物馆里的冷知识,你知道几个?
    2. 博物馆里的文物、展览以及博物馆本身都有许多让人好奇的地方,神秘而又充满着吸引力,让我们来盘点一下那些关于博物馆的“冷知识”。 文物都是如何命名的 明明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却总不知道怎么读?文物到底是怎么命名的? 有些文物是自带“姓名”的,部分文物本身自带题记或铭文,可以据此命名。如越王勾践剑上就有“越王鸠浅 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经专家考证,鸠浅就是勾践,后期命名时直接为“越王勾践剑”;还有荆州博物馆所藏“兵闢太岁”铜戈,也是因为刻有铭文“兵、闢”“太、岁”而得名。 有一些名字不详的文物,需为其重新命名。在给文物定名的过程中,一条重要标准是“观其名,知其貌”。为此,一件文物的名字往往由三个要素组成:年代、特征、器物通称。 [详细...]
    1. “城市平行线——黄阿忠作品展”将在无锡开展
    2. 2025年5月24日(星期六),凤凰艺都美术馆即将迎来“城市平行线——黄阿忠作品展”。本次展览在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无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无锡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无锡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无锡文旅集团指导下,由江苏凤凰画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凤凰艺都美术馆承办;无锡市收藏家协会协办。 黄阿忠先生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现担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长宁区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市崇明区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展览将于5月24日下午3点30分,在凤凰艺都美术馆二楼举 [详细...]
    1. “美美与共——成都当代工笔画研究会第三届学术邀请展”将开展
    2. 前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艺术始终是人类文明最为璀璨的明珠,它不仅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更承载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都,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艺术之花在这里绽放得尤为绚烂。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见证“美美与共——成都当代工笔画第三届学术邀请展”的盛大开幕,这不仅是成都工笔画艺术界的一次盛会,更是对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一次深情致敬。 中国工笔画作为中国绘画的瑰宝之一,以其细腻的笔触、精致的构图和丰富的色彩,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艺术创造力。在成都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当代工笔画艺术家们承古开新,不断探索与实 [详细...]
    1. 徐冬青 | 当绘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2. 徐冬青手稿 我也没有像鸣禽一般地歌唱 我只静静地微笑 笑我自己幸福无涯 ——梭罗 在少年时代做着艺术梦的时候,在自己成为了一个职业画家的时候,有一个问题一直伴随着我挥之不去—— 艺术对于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者绘画对于我究竟意味什么?人既是一个文化的动物,又是一个寻找意义的动物,所以我要为这个问题而苦恼,我要有一点傻气地寻求对这个问题的解答。 一般的答案是现成而又现实的,如为生存、为“五斗 [详细...]
    1. “人、山、花”兼善的“全能”画家——乔玉川
    2. 乔玉川《毛毛半岁写生》 “人、山、花”兼善的“全能”画家——乔玉川对“长安画派”传统的坚守与超越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不仅是一次政治事件,也标志着中国美术的新的转折。这种转折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地方画派的兴起。其中,“新浙派”和“长安画派”是两个最具代表性的画派。它们不仅都有自己深厚的传统资源——“新浙派”中包括了潘天寿、吴弗之、潘韵、陆俨少等大师名家,“长安画派”则有赵望云、石鲁、何海霞、方济众、黄胄、康师尧、李梓盛等大师名家,而且拥有丰富的地方资源——浙江和陕西的山川地貌、民俗生态各具特色。这也使这两 [详细...]
    1. “文化老兵”何新年:透过文物读懂中原
    2. 何新年近照 受访者供图 “自从20世纪90年代当过文化局长后,我对文化的热爱就怎么也扯不断了。”在河南文化领域,何新年是一位深耕多年、成果丰硕的“文化老兵”,担任过县长、书记、副市长、副局长、巡视员等职,但当“文化局长”的经历,最让他感到自豪与怀念。今年初,何新年推出新作《寻访河南百家博物馆》,提出“透过文物读懂中原”,再次引发文化界关注。 自20世纪90年代初踏入文化领域工作以后,何新年的职业生涯便与文化服务紧密交织,历经多个岗位,始终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笃定前行。他从基层起步,曾担任平顶山市文化局局长、党委书记,彼时便展现出对文化工 [详细...]
    1. 河南灵宝铸鼎原遗址群再现悠悠黄帝文化
    2. 灵宝市位于河南省西部,是目前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的县市,这里与黄帝有关的记载、传说丰富而集中。近年来,依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重大项目,考古工作者在灵宝中部铸鼎原(或作铸鼎塬)及其周边区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古成果,对于深入认识中原地区史前社会发展状况和文明化进程具有重要价值,并使我们得以通过考古学探索当地黄帝文化的基本面貌。 “铸鼎原古国”持续近700年之久 作为中原地区的重要代表,铸鼎原区域在仰韶文化中期发展达到鼎盛,社会文明化显著呈现,是中国最早文明化的地区之一。研究认为,在铸 [详细...]
    1. 二里头文化研究的不足与未来方向
    2. 20世纪中叶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掀起了中国考古学一场深刻的变革。60年来,二里头文化的研究,实证了中华文明从多元最终走向一体的历史路径。 经过数代学者的努力,二里头文化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然而,随着考古材料的积累和研究范式的转型,当前研究逐渐显露出若干结构性缺陷。 在考古材料层面,现有研究过度依赖二里头遗址本身,对洛阳盆地外围聚落的系统调查仍显不足。典型例证如巩义稍柴遗址,虽被确认为区域中心聚落,但对其功能分区和历时性演变的研究仍存在明显空白。这种以点代面的研究模式,严重制约了对早期国家空间组织形态的深入理解。 在研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208(s)   5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