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以“十示” 探索三十八年——走进丁乙的“盘山之路”
    2. 丁乙,《十示2025-1》,2025年,图片由丁乙工作室提供 纳西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聚居地主要分布于滇西北,少数分布于川西、藏东南。纳西族的重要原始宗教文化东巴教将生死看作身体与灵魂的旅程。当肉身停止跋涉,东巴(氏族中掌管经文书写、宗教仪式、医疗占卜的“智者”)便会引渡亡灵沿着长卷绘画《神路图》上所绘制的旅程渡过鬼、人、神三界,回归祖先所在之地。 2024年6月至11月,丁乙三次赴云南采风,寻找古纳西村落、探访东巴。三次旅程将丁乙逐渐引入纳西东巴教的精神宇宙,孕育出长达10.79米的东巴纸长卷《神路图 2024-B19》(2024)。 [详细...]
    1. 非遗好物如何更贴近生活
    2. 非遗传承人店铺古古麦布小馆的柿染产品——柿染手织布养生锤 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非遗产品以其别具一格的文化魅力与切实可感的实用价值,悄然融入大众生活,摇身一变成为消费市场的新晋宠儿。近日,记者采访了多位消费者,聆听他们分享使用非遗好物的真切体验,同时收集了相关建议。记者发现,部分消费者会因产品是“非遗”衍生品而果断下单。陈女士表示:“这源于对老祖宗智慧的信赖,也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信任。” 李女士在江南古镇的一次旅行中亲身体验了漆扇制作,并深深被其吸引。“每把漆扇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轻轻扇动,不仅带来清凉,更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详细...]
    1. 非遗好物如何发展
    2. 晋绣坊绣品《文创伴手礼》 受访者供图 织锦手链的材料包热卖,非遗传承人的手作陶瓷杯成“爆款”,年轻人热衷于精心挑选香包来疗愈身心……今年以来,非遗好物的实用性与文化属性被更多人认可,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非遗好物如何通过发展变得更好?记者与业界多位专家探讨了这个话题。 哪里“好”是非遗好物能够抓人眼球的第一秘诀。 在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杨红看来,非遗好物包含了三重价值:非遗好物要基于非遗工艺技艺,能够直接关联到非遗传承人;要能够连接地域文化,具有在地特色和文化特色;要基于优良品质,对材料和制 [详细...]
    1.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开馆了
    2. 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内,多件陶俑整齐陈列,吸引观众打卡。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供图 7月16日12点,在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白马寺镇翟泉村南,阳光洒满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的夯土墙垣,这座从遗址中“生长”而出的建筑群落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馆前汉阙巍峨矗立,与不远处白马寺的钟声遥相呼应,一场跨越1600年的文明对话就此拉开序幕。 作为国家“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与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大成果,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自2020年启动建设筹备工作,2022年正式立项,2023年8月开工建设。今年6月启 [详细...]
    1.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在穿越时空的场景中触摸历史脉搏
    2. 还记得刻印在小学课本上那个小萝卜头的故事吗,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应用动漫制作技术,将其转化成《我是小萝卜头》互动电影游戏和6集主题动画片,引导青少年深入学习红岩精神,增强责任担当。 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岩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近年来,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在新时代中更好地发挥教育引导功能,让红色基因在一代代人心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发挥教育功能 针对青少年学生、党员干部等群体,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开展特色活动,通过差异化的活动和丰富的传播载体,实现红岩精神的立体化传承。例如,将红岩所属54处革命遗址及10万件馆藏文物转化为生动的红色教材,依托红岩干部学院开展党员干部党性教育,依托全国中小学 [详细...]
    1. 水墨丹青颂和平(烽火记忆·时代回响·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2. 维女奔马(中国画) 黄胄作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中国美术馆首次携手,共同呈现“和平颂”美术作品展。近80件跨越百年的艺术珍品,在墨彩交织中叩响历史回音,绘就人类对和平的永恒守望。   百花齐放寄情思   花鸟画起源甚早,早在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石器、陶器上就发现不少花鸟纹饰,这些纹饰表达了远古先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崇敬。新中国成立后,传统花鸟画迎来新生,在继承传统写意与工笔技法的基础上,格调更为活泼、鲜艳、积极向上,符合广大民众的审美习惯。其 [详细...]
    1. “观世界”与“览中国”的双向对话
    2. 妇女头像(油画) 古斯塔夫·库尔贝作 央美美术馆首次展示国际艺术收藏—— “观世界”与“览中国”的双向对话 从19世纪的欧洲油画到当代艺术,跨越3个世纪;自美洲至大洋洲,勾连五大洲。汇集百余位全球艺术家244件(组)作品的“流动的艺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国际艺术交流研究展”,日前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观众见面。 这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首次系统梳理并公开展示其国际艺术收藏。这些馆藏作品不仅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艺术特征,也是从中国视角对全球美术史的一次关注。 [详细...]
    1. 水墨无界 以艺会心
    2.   水墨画运用简练的笔墨、多变的线条及渗化的墨彩来表现物象,是在中国传统儒道释哲学思想与书法精神的陶养下,形成的一门独特艺术表现形式。   7月,我随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团队,前往德国柏林媒体设计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大学杜塞尔多夫校区,举办“水墨潇湘·遇见莱茵”水墨艺术交流工作坊。为此,我提前几周就准备了以“走近水墨艺术世界——探索与体验东方美学”为主题的讲座。   授课中,我例举了水墨元素在当代平面设计、书籍装帧等方面的应用,大大激发了德国师生的兴趣,特别是讲到我自己近年运用原创水痕描笔墨语言,创作《暖心——十八洞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公示会》《采撷·硕果》《凤归巢》等水墨人物画的心路历程,讲述脱贫攻坚、乡村全面振兴的中国故事时,德国师生们凝神专注,间或点头,若有所思,投来认同与赞叹的目光。通过循序渐 [详细...]
    1. 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参观人数突破100万
    2.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30日迎来第100万名参观者。馆方为其举行欢迎仪式。 当天下午,中国馆第100万名参观者——来自大阪的浅川辉和及家人走入展馆入口时,序厅大屏幕同步亮出“中国馆喜迎100万全球游客”的画面。馆内工作人员在门口迎接,并向其赠送熊猫玩偶作为纪念。 浅川一家参观了“天人合一”“绿水青山”“生生不息”等展区。30日正值中国馆“山东活动周”,他们还欣赏了具有山东特色的粮画、剪影、木雕等传统艺术。 浅川一家说,很荣幸成为中国馆第100万名参观者。他们称赞中国馆外观设计漂亮,馆内展示内容丰富,“令人深切感受到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中国馆馆长章书靖对记者表示,自大阪世博会开幕以来,中国馆始终是最受欢迎的展馆之一。迎来第100万名参观者是 [详细...]
    1. 福建省专题展览博物馆联盟在泉州成立
    2. 7月29日,福建省专题展览博物馆联盟成立大会在泉州举行。杨继泉 摄 为创新探索文博资源整合,由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牵头、福建省33家单位共同发起的福建省专题展览博物馆联盟29日在泉州成立,联盟通过整合全省专题展览博物馆资源,实现藏品、展览、人才等资源共享。 作为博物馆体系中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专题博物馆以其对特定文化领域的深耕细作,成为解码文明基因、传承地域文脉的关键载体。福建省内专题博物馆各具特色,从涉台文化到地方民俗,从传统工艺到历史遗迹,每一座专题博物馆都彰显着福建文化的文脉与气韵。 作为福建省专题展览博物馆联盟的牵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1.225(s)   5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