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这般葡萄,谁能不馋?
    2. “葡萄美酒夜光杯”,唐代诗人王翰的诗句里藏着葡萄穿越时光的甜。古画中那些青紫相间的葡萄,带着晨露的润泽,透着盛夏的饱满,在画家的笔下永远鲜活着。如今细看这些画作,仿佛能闻到藤蔓间飘来的淡淡果香,而这香气背后,藏着一段悠久的葡萄故事。 一般认为,葡萄是张骞出使西域后才传入我国。但最新的考古发现改写了这个认知:在河南二里头等几十处遗址出土的葡萄属种子证明,早在1万年前,古代先民就开始利用本土葡萄属资源。这些发现揭示了一个有趣的事实——当西方欧亚种葡萄传入后,它与本土品种和谐共存,共同丰富着中国人的生活。 这份对葡萄的钟爱,在历代画作中得到了生动 [详细...]
    1. 让爱国情怀变得可感可触——冯少协人物油画《爱国灵魂——庄世平》
    2. 爱国灵魂——庄世平(油画) 2025年 冯少协 近日,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画院原副院长冯少协创作的人物油画《爱国灵魂——庄世平》收藏仪式在北京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举行。 庄世平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侨领、金融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出生于广东普宁,自幼离乡赴香港、东南亚等地。抗战期间,他在东南亚积极发动华侨捐款捐物,为抗战胜利做出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之际,他在香港创办“南洋商业银行”,助力新中国突破西方经济封锁;改革开放初期,他推动南洋商业银行在深圳设立分行,成为首家进入内地市场的境外中资银行,助力经济特区发展。他还长期资助家乡普宁及潮汕地 [详细...]
    1. 华君武:将琐碎日常绘成温暖笑意
    2. 华君武是中国漫画史上一位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他的漫画艺术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历程。他早年以都市批判漫画闻名,紧扣时代脉搏、聚焦都市生活乱象,以密集人物群像展现社会矛盾,画面充满动态张力。 延安时期,他将漫画创作与民族化、大众化相结合,巧妙地将民间谚语、歇后语融入标题,以更简洁的线条和更通俗的表达方式创作出许多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东北时期,他创作了大量政治讽刺漫画,发表了《磨好刀再杀》等一系列被称为“一张漫画能顶十万兵”的作品,在当时发挥了强大的战斗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担任中国美协领导的同时仍笔耕不辍,创作内容多围绕时事新闻、漫画插图和“ [详细...]
    1. 童年×艺术:湖南美术馆搭建美育实验场
    2. “纸”韵传情工作坊现场 湖南美术馆自2022年启动“艺梦同绘·六一儿童节主题艺术展”以来,以儿童美育为核心,连续四年探索公共文化空间与美育的深度融合,如今美术馆已成为一个“可呼吸、共生长”的美育实验场。今年,展览的主题为“种子派对·童年艺术计划”,在四大主题展厅中,55个美育实践样本,涵盖乡村、学校、家庭、社会、社区美育五个方面,共同书写出“童年×艺术”的鲜活碰撞。 从结果到过程的范式转换 传统儿童艺术项目常以作品展示为终点,聚焦成果陈列,弱化创作过程中的教育价值。而“种子派对·童年艺术计 [详细...]
    1. 回望艰苦岁月
    2. 艰苦岁月(雕塑) 45.6×46.6×34厘米 1957年 潘鹤 中国美术馆藏 潘鹤先生创作于1957年的雕塑《艰苦岁月》是红军题材美术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其原型是在海南岛母瑞山艰苦斗争岁月中的琼崖红军。 这件雕塑作品以写实的手法塑造了一老一少两位红军战士的形象,其中吹着笛子的老战士穿着破旧的军装,身形瘦削却筋骨强健,饱经风霜的面孔印刻出革命者的坚定意志。 少年战士信赖而亲昵地倚坐在老战士身边,托着腮,入神地倾听笛声,仰首遥望远方,眼中充满对革命胜利的遐思,呈现出一个年轻的革 [详细...]
    1. 广州画院培育“青苗”十二年:​创新机制,培养青年美术人才
    2. 2023年10月26日,青苗画家赴海南开展“艺游南风——青苗四期海南采风写生行” 日前,“回溯——广州画院暨青苗计划文献晋京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这场展览不仅梳理了广州画院43年来的学术脉络,更集中展现了“青苗计划”在青年美术人才培养上的成果。作为扎根岭南的专业美术机构,广州画院始终关注青年艺术家的职业化转型,视其为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核心命题。 创新机制,破解转型难题 美术院校毕业生想成为职业艺术家,这条路并不容易。他们虽然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独特的艺术特质,但和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一段 [详细...]
    1. 创新要回归人文关怀
    2. “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现场 展览为什么要创新?博物馆、美术馆运营为什么要创新?这是一个似旧而新、常论常新、需要不断更新的问题。 首先创新是大势所趋。国家文物局今年5月18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4.3万个、教育活动51.1万场、接待观众14.9亿人次。自2008年全国国有博物馆免费政策推行以来,博物馆热一轮高过一轮,像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国家级博物馆,各省级博物馆乃至西安、洛阳等文物大市的博物馆,常常出现观众爆满、预约不上的情况,文博热已经成为现象级事件。 博物馆、美术馆 [详细...]
    1. 艺术展览档案:美术馆保护和传承艺术的基石
    2. “建构——广州影像三年展2021文献展”现场 走进广东美术馆的档案库房,一卷卷纸质文件、一帧帧电子影像,生动地记录了美术馆过去20多年来近1300个展览的足迹。每一份档案不仅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更凝聚了档案工作者多年的经验与心血,成为美术馆保护和传承艺术的重要基石。每一个展览都是一个艺术故事,每一份存档的档案都承载着艺术发展的脉络,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重要桥梁。 在艺术展览档案的收集环节,广东美术馆自2017年起进一步完善和升级档案管理模式后,实行了“项目负责人收集负责制”。展览项目负责人负责协调各部门,收集展览相关文献资料,并将资料集中提交至 [详细...]
    1. 铸脉:浙江雕塑百年
    2. 在浙江,雕塑不仅是技艺的淬炼,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践行。它以独有的物质性和空间在场感,承担着记录历史、参与现实、激发公共意识的多重使命。在许多重要艺术现场中,浙江雕塑家及其作品的风姿、遍布浙江城市山野的公共雕塑、深入人民日常生活的创作,都是根植于时代生活大地之上的美的表达。 近日,“铸脉:浙江雕塑百年”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分为“泥火丰碑”“塑境经纬”“凿宇工坊”及室外展区四个板块,通过90位艺术家的177件(组)雕塑作品,向公众呈现浙江现代雕塑历史的血脉、现代雕塑教育的文脉,以及雕塑者和塑造对象的所有脉动,共同铸起为人民塑像、为时代传神、为山河立传的浙江雕 [详细...]
    1. 民艺正成为一种新的文化资源和生产模式
    2. 鹤庆银器 近日,“民艺中国与当代乡建——乡村手工艺振兴案例展”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开展。展览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美术学院等机构联合主办,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承办。展览聚焦手工艺与乡建的共生关系,对全国范围内38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手工艺振兴实践案例开展了深度的田野调查,并通过展览做了展示和讨论。 纵观展厅可以看到,展览关注乡村手工艺的历史遗存和当下的生产状态,强调手工艺乡建过程中村民的参与,尤其是民间工艺资源的激活、乡村劳动力开发、产业的多样化构建,分析村民如何通过手工艺生产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通过不同维度的叙事,展示了乡村的人文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019(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