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北京杭州联动开展!“2025美丽中国纪实”探索艺术与生态文明实践
    2. 7月28日,“大地之歌·2025美丽中国纪事”星群展在北京国际俱乐部开幕。展览以“星群”的形式,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层面联动举办,通过艺术视角讲述“美丽中国”的建设故事。 主展区北京国际俱乐部的“美丽中国年度报告”以年度报告的形式,系统呈现美丽中国研究院自2021年成立以来围绕“美丽中国”战略开展的百余个艺术实践探索和案例研究,展览同步推出“美丽中国感知地图”、展出美丽中国研究院成立四年来的文献图书库。与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联合举办的“美丽中国学习中心”,将展示文旅方向的一百个案例和美丽中国百课系统,把展览变成案例展示与教学结合的现场。在自然资源部, [详细...]
    1. 北京中轴线城市山水画展开幕,艺术再现中轴线壮美与恢宏
    2. 7月27日,“庆祝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杨留义北京中轴线城市山水画展”在西城区天桥街道泰安里文化艺术中心举办,展出杨留义以中轴线十五处遗产为主题的城市山水画力作。 此次展览由北京市文联与北京京企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以山水意境勾勒宫殿坛庙,以淋漓墨韵晕染街巷烟火,用艺术之力展现中轴线的壮美与恢宏,让永定门的大气、景山万春亭的巍然、钟鼓楼的晨昏交替,在方寸画卷间焕发新生。这不仅是对中轴线壮美格局的艺术再现,更是对其中蕴藏的礼乐文明、天人合一精神的深刻诠释,让观众在丹青墨韵中触摸中华文明的脉搏。 一年来,北京市文联组织艺术家深入挖 [详细...]
    1. “书山问渠——赵彦国书印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2. 书山研古道,问渠溯文心。7月25日下午,“书山问渠——赵彦国书印展”在中国美术馆四楼开渠厅开幕。作为2025年中国美术馆策划与研究专题系列展之一,这场展览恰似一场文人雅集,让观众得以在笔墨的方寸之间、篆刻的金石之趣中,窥见一位当代书家丰盈的精神世界。 本次学术邀请展共展出赵彦国博士书法篆刻作品四十余件,既有温文尔雅的行草书经典美文之作,如洋洋洒洒的行草书苏东坡《前后赤壁赋》十四条屏;又有直抒胸臆的自作诗文作品和金石篆刻作品,其书印风格古朴厚重、苍茫雅逸。最为可赏的是,他的古籍批注和读书笔记古意漫漫,文采斐然,全面体现出一位师古、研古、融古、变古的书家所必备的综合 [详细...]
    1. 方土 | 让古老的艺术在与当下的对话中获得新生
    2. 《天大地大》系列 纸本设色 方土作 《天大地大》系列绘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绝非随性挥洒,每一笔都藏着对“心界”的思考。那时我常凝视天地辽阔,便想借宣纸与墨色的浓淡干湿,探寻心灵挣脱束缚的可能——当笔墨跳出惯性,或许能透出释放后的透亮,恰似天地本无固定界限。 这个系列共八幅,1996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我总在角落静静观察:长者对着留白出神,少者对着墨块琢磨,外宾则对构图兴趣盎然。后来作品全被韩国亚洲美术馆与香港艺术馆收藏,指尖触到收藏证书时,我忽然确信,探索水墨边界的尝试本无疆域——画面里的精神图像,真能跨越文化界限,被不同背景的人 [详细...]
    1. “行走 观想 表达——韩子勇西域水墨作品展艺术沙龙”在新疆举行
    2. 活动现场展出画作吸引嘉宾拍照。苟继鹏 摄 由新疆油画学会与新疆画院主办的“行走 观想 表达——韩子勇西域水墨作品展艺术沙龙”,7月26日在位于乌鲁木齐市的新疆油画学会学术交流中心举办。来自各地的120余位文化艺术界嘉宾及社会各界人士齐聚,围绕新疆文化艺术的传承、创新与跨界融合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活动现场,韩子勇所作60余幅水墨画展出。“我怀念在新疆大地行走的岁月,新疆是我的老师,让我积累了很多东西,并通过书画表达了出来,致敬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和生活于此的人们。”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详细...]
    1. 诗画相生,气格清雅——观“工写之间·贾广健艺术展”有感
    2. 《幽花隐微烟》220X50cm 时维乙巳仲夏,泉城艺事鼎盛。山东美术馆内,“工写之间——贾广健艺术展” 煌煌启幕。凡工笔花鸟、没骨花卉、写意山水诸作一百六十有六帧,悬素壁而生辉,列琼室而流韵。观者如行溪畔,但见兰竹清影拂面,荷桃幽芳袭衣,恍入桃源之境。 贾公广健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之副魁首,天津美院之前任院长。其艺也,工写相济,形神互彰。工笔则精微传神,纤毫毕现;写意则洒脱奔放,气韵天成。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赞曰:“其作蕴清朗之气、清雅之气,虽工写异法,而境界通贯如一”。尤妙者,没骨花卉一脉,乃贾公掘传统之遗珠,继往圣之绝学,敷彩如云霞蒸蔚 [详细...]
    1. 解码扬州沐浴文化的汉墓遗珍
    2.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这一俗语,意为早晨饮茶吃汤包,晚上泡澡放松,直白勾勒出扬州人闲适的生活方式。在扬州,沐浴可不是简单的洁身行为,而是充满历史厚度的文化符号。在汉墓出土的文物中,便藏着解码这份文化基因的密钥。 沐浴文化繁荣的实物见证 扬州沐浴的历史脉络,可上溯至战国时期。1993年,原西湖镇果园附近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扬州最早的沐浴用具——一件直径60公分、高11公分的陶制沐盆,形制宽大,足以盛接大量热水。这与扬州建城史几乎同步的发现,表明自城市诞生之初,沐浴便已融入扬州人的生活肌理。而汉代的考古发现,更 [详细...]
    1. 扇面上的笔墨清凉
    2. 盛夏时节,热浪翻涌,整个世界似乎都被这炽热的气息包裹。扇子作为传统的纳凉工具,也因文人墨客的介入,成为诗画雅集的载体。古人凭借清逸灵动的笔墨,于一方小小的扇面之上,精心绘就众多佳作,尤其那些以消暑避暑为主题的创作,更在炎炎夏日为我们送来沁人心脾的清凉。 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一个黄金时代,扇面画在这一时期也达到了极高水准。当时的文人墨客热衷于在扇面上题诗作画,抒发内心情感与个人志趣。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柳院消暑图》纨扇页,便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佳作。画作采用绢本设色,纵29厘米、横29.2厘米,呈现了柳荫下庭院一角的消暑场景:一位白衣老者坐于窗前,凭栏远眺,赏景纳 [详细...]
    1. 走进宝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探寻古蜀文明之源
    2.   4000多年前的古蜀人指纹是啥样?在“成都世运会”(2025年世界运动会)火炬传递的采火棒上,一枚宝墩陶器上的指纹被精准复刻于握持处。当现代人的手指覆上远古先民的指纹印迹,象征着文明的火种跨越数千年生生不息。   宝墩古城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距今约4500年—3700年,是长江上游地区迄今发现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被誉为“古蜀文明之源,长江上游文明之光”。   2001年,宝墩古城遗址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5年6月,宝墩考古遗址公园入选新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巍巍古城出平原 [详细...]
    1. 来看“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列宾艺术珍品亮相国博
    2. “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现场。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摄   近日,“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展览呈现了92件油画和素描作品,系统梳理这位巡回展览画派巨匠的艺术生涯,揭示其创作中“理性与激情共生”的美学逻辑,为观众打开一扇理解俄罗斯文化艺术的窗口。   列宾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巅峰代表画家,被誉为俄罗斯民族艺术的“视觉诗人”。他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广阔的视野,冷静如实地勾勒出19世纪俄罗斯民族的命运画像和精神图谱。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023(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