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传统如何在现代性中重生——徐累的“原道”与“通变”
    2. 世界的重屏(绢本) 2021年至2022年 徐累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多元图景中,徐累的创作呈现出独特的思辨维度,其创作实践始终立足于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场域,通过图像语言重构历史与当下的关联。日前,在深圳美术馆展出的“原道:徐累艺术展”,即通过徐累四十年的艺术实践,溯源中国古典美学的精神根脉,并借用《文心雕龙》中阐述的“体性”“神思”“隐秀”“熔裁”“通变”等文学创作维度,呈现徐累创作中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传统的承继、转化与再造。 《文心雕龙》这部中国文学批评经典蕴含着“文法”创作的深层法则,其“振叶寻根”“观澜索源”的辩证思维,恰与“原道”的理 [详细...]
    1. 胡根天: 广东现代美术和文博事业的开拓者
    2. “纵横艺事早南天,赤社西风引在前。纪念诞辰师百岁,难忘导向得先贤。”艺术家关山月曾作诗一首来怀念自己的老师,这位“纵横艺事早南天”的老师便是胡根天。这位岭南文化巨擘,在20世纪初的动荡时局中,带着从日本学习到的西方文艺与教育理念回到家乡,投身于建立文化新秩序与中国近现代艺术转型的洪流之中。他的后半生伴随着广东文博事业的起步与发展,从博物馆、美术馆、文史馆到画院、文联、美协,都曾留下他探索实践的身影。这位20世纪广东现代美术教育和文博事业重要的奠基者与开拓者,其贡献不仅在于艺术创作,更在倾其一生所构建出的文化发展“生态链”。 1892年,胡根天出生于广东省开平县一 [详细...]
    1. 三十年,几代人,一件事 ​《汉画总录》解析图像密码
    2. 《汉画总录》 汉画像石是中国汉画艺术的杰出代表,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价值。知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曾说:“汉画像就是一部绣像的汉代史。”这些画像石如同一部历史的画卷,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汉代人的生活、生产、社会与民俗信仰。 日前,在北京大学举办的一场关于《汉画总录》的研讨会吸引了学界目光。当屏幕呈现《汉画总录》63卷书籍时,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意味着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汉代图像数据调查和整理工程”第一期项目正式完成。 源于中国学者的哲思与远虑 [详细...]
    1. 烽火铸骨绘河山——品读关山月作品《三灶岛外所见》
    2. 三灶岛外所见(国画) 145×83厘米 1939年 关山月 关山月美术馆藏 关山月作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代表性艺术家,在抗战烽火中以笔为戈,绘制出一幅幅染着硝烟的民族抗争史诗。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策划推出了专题展览“烽火铸骨——关山月艺术中的民族精神图谱”,通过梳理并呈现馆藏的30余件关山月艺术精品,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勾勒出一幅从民族危亡时刻的救亡呐喊到和平年代复兴礼赞的壮阔精神图景。 作品《三灶岛外所见》是1938年广州沦陷后,关山月在澳门寻师避难,白天去海边写生所见所作。当时,他在澳门 [详细...]
    1. 香港举办“你好!大熊猫”主题艺术展
    2. 观众在欣赏艺术展中的大熊猫主题画作。  中新社记者 戴小橦摄   由香港紫荆杂志社主办的“你好!大熊猫——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大熊猫主题艺术展”在香港中央图书馆开幕,展览集中展出中外艺术家的大熊猫主题精品,从丰富的创作维度展现多元的大熊猫艺术形象。   开幕式现场,紫荆文化集团董事长许正中致辞表示,大熊猫是“国宝”,中央政府先后三次向香港赠送六只大熊猫,彰显了国家对香港的特殊关爱支持,也成为香港市民的温暖记忆。本次展览以艺术作为沟通桥梁,通过绘画等形式,生动展现“国宝” [详细...]
    1. 雄安古州城遗址考古成果展开展 唤醒沉睡的千年古城
    2.   恢宏的龙首,精巧的佛像,一砖一瓦、一盏一钵……在白洋淀畔,古镇烟火之间,来自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考古工作者们,历时8年,唤醒了一座沉睡千年的古城——古州城。   8年来,考古工作者对古州城遗址展开系统性考古工作,勘探面积累计约30余万平方米,发掘面积累计2600平方米。考古勘探勾勒了遗址内外双城垣的布局,考古发掘搭建了遗址汉唐至五代的时空框架。   日前,“长安二千三百里——雄安古州城遗址考古成果展”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开展。该展览首次面向公众系统展示雄安新区古州城遗址的重大考古成果,生动展现了雄安新区深厚 [详细...]
    1. 国宝文物“登台起舞”
    2.    【现场目击】   “‘国宝’在舞台上活了,这可比在博物馆橱窗里看展更带劲”“演员们跳得太美了,每个动作都像文物在跨越时空传情,根本看不够”……5月18日,由辽宁歌舞团、辽宁省博物馆联合出品的大型跨界融合情境剧《国宝辽宁》在辽宁大剧院首演,掀起人们探寻辽宁国宝和辽宁文化的热潮。   随着古雅庄重的乐声响起,舞台大幕徐徐拉开,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在光影交织中展开。纱幕轻扬,箫声悠远,舞台犹如一张展开的宣纸,身着墨色长袍的舞者仿若飘逸的笔墨,每一次跃起、回旋,都在纸上凝练成形。衣袂翻飞间,《万岁通天帖》《仲尼梦奠帖》等国宝级传世书画的神韵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几位书法大家各具特色的笔法运势尽数复现。“要想以舞蹈技法展现笔画走势,必须用心体悟书法作品的各式审美。”演员栾树森在不断揣摩中尝试把文物的审 [详细...]
    1. 谈谈“昆仑石刻”真伪论争中“书风”标准的把握问题
    2.    【学术争鸣】   关于“昆仑石刻”的讨论,在研读各家观点之后,可以发现持伪刻说的学者普遍会提到石刻的“书风”问题,并有专注此一点对石刻的真伪进行讨论者。如刘绍刚认为:“从其行款、字的疏密大小以及用笔的笔势等方面看,这件石刻属于作伪的可能性极大。”鲍强谓:“‘昆仑石刻’整体气息偏弱,细节上用刀不果断,前后不一,冲出时有。与确信的秦小篆和其他战国文字相比,从审美角度看有些不新不旧,细节时有纠结犹豫的感觉。”衣雪峰谓:“‘昆仑石刻’根本的破绽在于,其书风不能与其使用场合应有的庄严、郑重、典雅相符合。”并认为其中一些文字混用了秦石刻、秦诏版、秦简、秦印、《袁安碑 [详细...]
    1. 谈“昆仑石刻”涉及书法史的一个常识性问题
    2.    【学术争鸣】   单纯地从书法史的角度来看“昆仑石刻”,最直观、最简明与不可更易的信息就是文字本身。其中涉及书法及书法史的一些常识性问题有必要讨论,对于秦篆(小篆)、斯篆、秦诏版、缪篆、玉箸篆等书风的更易,确实需要进行更精确地辨析与考察,弄清篆书书体演变的历史真实,最终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   关于“昆仑石刻”书法问题的讨论,此前已有多位专家发表了意见,若干问题已经基本理出头绪:一是石刻书体属于小篆且书写水平一般;二是对用字有“统一”与“不统一”两种结论;三是石刻中“皇”“陯”“五大夫”“廿七”等有特殊形态的字,引起了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笔者认为,第一,“昆仑石刻”所用的秦篆其实是玉箸篆,并非秦小篆,也不是秦统一后颁布的标准体,通常称“斯篆”。此前的诸多文章称之为 [详细...]
    1. “昆仑石刻”应为秦代刻法与书风
    2.    【学术争鸣】   从现在披露的照片来看,“昆仑石刻”以单刀平铲方式刻就,文字在字法、字形上规范合理,整体章法布局错落自然,并结合同时期石刻、诏量、玺印、陶文等不同类型秦文字作品综合考察后,我认为该石刻的刻法为秦汉时期的普遍刻石方式,反映出秦代书风的时代特征和书写广度。 刻法问题   “昆仑石刻”的文字是以“平铲”的方式刻就,即以平角的工具向前推进,受石质软硬、松紧程度的影响,还可能会导致文字线条底部不同程度的锉痕与边缘的崩裂。这种方式的主要特征是每条线基本是以“单刀”刻就,一次成形。这在秦至西汉的石刻中很常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282(s)   5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