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守真——石朴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启幕
    2. 展览现场。主办方供图 “守真——石朴艺术展”日前在中国美术馆正式开幕。 作为当代中国山水画领域的重要艺术家,石朴此番系首次于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展览集中呈现了他数十年深耕传统笔墨、融现代审美于创作的艺术成果,百余幅代表性作品悉数亮相,尽显其深厚的艺术造诣。 本次展览由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程征、尚辉担任学术主持,张思远担任总策划,百余幅精品力作分别陈列于馆内3、5及11号展厅。展出作品涵盖山水、书法等多种类型,被认为不仅是对石朴艺术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对中国传统山水画传承与创新的一次深度探索。 [详细...]
    1. 石朴坚持数十年笃行中华书画正脉,在京展出百余幅精品力作
    2. 8月2日,“守真——石朴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正式开幕。展览展出石朴百余幅精品力作,集中呈现了他数十年深耕传统笔墨、融现代审美于创作的艺术。 石朴,1950年出生于陕西岐山,是当代中国杰出的画家,擅长山水、书法,同时在太极拳领域也颇有造诣。他自幼热爱绘画,天资聪颖且领悟力强,自上世纪60年代起便笔耕不辍,以书画为寄托。其山水画,遇罗铭而启蒙,读秋园而悟道,远取法宋元明清明贤,近取法黄宾虹、黄秋园、陈子庄等名家,博采古今,沿着纯正的“中国画脉”不断精进。此次展览为石朴首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由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程征、尚辉担任学术主持,张思远担 [详细...]
    1. 张永海 | 长天之海映画意,春秋岁月铸艺路
    2. 《林语堂先生》180×240cm 一 2024年10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喀山克里姆林宫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晤时指出,大约400年前,联通两国的“万里茶道”正是从喀山经过,将来自中国武夷山地区的茶叶送至俄罗斯千家万户。习近平主席所说的“万里茶道”始于福建武夷下梅村,明末清初,中国茶从下梅村出发,开启了一段横跨广袤欧亚大陆的壮丽之旅。 对于这一条“万里茶道”,福建著名画家、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永海再熟悉不过,以他为主创的高3米、宽8米的巨幅主题画作《万里茶道溯 [详细...]
    1. 咫尺藏乾坤——品明清山水画扇面
    2. 一扇开合间,可观四时流转、笔墨精神,亦能感触地域文脉。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咫尺乾坤——馆藏明清山水画扇面展”以76件馆藏珍品为载体,以明清山水画扇面为切入点,不仅梳理了扇面艺术从实用到审美的演变轨迹,更通过地域画家作品的呈现,构建了具有广西特色的文化表达。当观众在盈尺方寸中读懂“天人合一”的哲思,文物的传承价值便得以真正实现。 扇子最初是应对暑热的“摇风”“凉友”,是华夏先民顺应自然的智慧之器。在演进的过程中,它在实用功能之外,融入文学与艺术内涵,形成独具特色的魅力。 汉代是扇子普及的关键时期,上至皇室仪驾的障日蔽尘之具,下至民间引风招凉 [详细...]
    1. 琴韵茶香入画来
    2.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白居易的《琴茶》诗,一语道出了古琴与茶在中国文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唐代周昉的《调琴啜茗图》与明代唐寅的《事茗图》作为视觉史料,不仅记录了琴茶相伴的雅集传统,而且折射出饮茶方式的重大变革。从唐代的煮茶到明代的泡茶,这一传统和转变都深刻影响了中国文人生活的美学表达。 《调琴啜茗图》画幅并不大,是一横幅。画面也不复杂,三主二仆,以琴茶相伴。红衣贵妇执盏啜茗与调琴仕女呼应,构成画面的中心,白衣侍女为主要听众,与托盘侍女、奉茶侍女及一花一树共同完成了画面的构建。人物体态丰腴、衣饰华贵,体现出周昉延续张萱“衣裳简劲,彩色柔丽,以丰厚为体” [详细...]
    1. 战国人物帛画——先秦绘画艺术中的双璧
    2. 湖南博物院“对视——湖湘文化与叶锦添新东方美学的时空重构”展览近日启幕,湖南博物院珍藏的两幅被誉为“稀世珍宝”的战国人物帛画——人物御龙帛画与人物龙凤帛画罕见同台亮相,为观众开启了一场跨越两千多年的美学对话。这两幅帛画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肖像画代表作,时间均为战国中晚期,距今约有两千余年,具有非常强的艺术表现力,是楚文化浪漫精神的结晶。 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楚墓的人物龙凤帛画最初被人盗掘,出售给长沙的古董商人蔡季襄,新中国成立后,蔡季襄将帛画交给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后转藏于湖南省博物馆(今湖南博物院)。 帛画以细绢为地,长31厘米,宽22.5厘 [详细...]
    1. 一脉相通:天津美院的书法通识课
    2. 天津美术学院书法通识课教学现场 今年3月,天津美术学院全校本科新生启动了为期四周的书法通识课。6月,“一脉·天津美院的书法通识课”展览在天津第一机床厂旧址的大厂房里展出,上过书法通识课的大一学生们为硕大的展陈空间创作的“擘窠大字”又一次带给我们惊喜。 书法是中国艺术家的基本功。八大山人、石涛、黄宾虹并没有学过西方的素描,他们的观察力、掌控力和敏感性都来自书法训练。对于美术学院各专业的学生来说,不管他们今后是油画家、雕塑家、建筑师、产品设计师,书法的教养都是不可或缺的。书法中的正欹、顺逆、枯润、曲直、疾缓的对立统一,直通向中国哲学的阴阳、藏露 [详细...]
    1. 心法与技法:中国书法的历代嬗变与理论观照
    2. 米芾《蜀素帖》 中国书法历经三千载沧桑,以笔墨为舟楫,划出“汉代尚质,晋朝求韵,唐朝构法,宋朝写意,元朝重态,明朝寻趣,清朝追朴”的航迹。时代的墨痕既是文化基因的密码本,也是审美精神的显影剂。从孙过庭《书谱》“技进乎道”的哲思,到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帖相济”的洞见,中国书法始终在“极虑专精”的技法锤炼与“意与灵通”的心法参悟间寻求动态平衡,铸就“无声之音,无形之相”的艺术至境。 汉骨:金石铸就的尚质美学 汉代隶书以斧凿之力劈开篆籀的婉转,将“波磔”笔法镌刻进民族审美基因。《礼器碑》的庙堂方笔与《石门颂》的山林圆 [详细...]
    1. 王个簃的金石气格与文人雅韵
    2. 在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目录》的30个精品项目中,近日,由南通市委宣传部、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南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王个簃艺术大展——王个簃书法篆刻作品展”,不仅是对20世纪中国书画篆刻大家王个簃艺术成就的全面回顾,更是对海派艺术传承发展及中国书画现代转型的深度思考。展览通过精品展示、学术研讨、公共教育等形式,让更多观众跨越时空,与王个簃的艺术世界对话,深入感受其对传统理解的深化和个体生命体验的真诚表达。 王个簃(1897年—1988年),师承海派宗师吴昌硕,在诗、书、画、印领域造诣精深,熔铸古今,形成了雄浑郁勃、彩 [详细...]
    1. 朱颖人:世纪写意的承传与自新
    2. 秋酣得余粮(国画) 2013年 朱颖人 从鲜衣怒马到期颐暮年,朱颖人用近一个世纪的岁月流转,通过师承的纯正基因、时代的细节滋养和始终保有延展及拓变的实践基石,在中国写意花鸟画的民族艺韵中彰显了传统迭新的庄正之姿。他以身为范,对民族文化真正自知、对水墨情义深彻体悟、对自新转化明晰执行,坚定构建起传统艺术在现代教育体系中顺畅教习的人文系统,为中国书画的当代传承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朱颖人先生总是温和面对外界,微笑回应众人,但这份温良的外在,包裹着坚韧内核和自省诉求:要守好门、传承好,也要促发展、有创新。因为他关心的不只是画的问题,更是文化精神承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272(s)   5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