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满庭芳菲”:卡地亚的艺术魔力
    2. 作为“中法文化旅游年”的亮点活动之一,近日在上海博物馆启幕的“满庭芳菲:卡地亚的艺术魔力”展,汇集了332件艺术珍宝,卡地亚典藏珍品与来自全球多家著名博物馆的珍贵文物相互映衬,延续着中西方文化与艺术的对话,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跨越百年的珠宝艺术之旅。 步入展厅,由蔡国强及其团队精心策划的整体展陈设计令人叹为观止。他们运用AI技术合成的倪瓒山水图像与江南园林手稿,将中式美学演绎得淋漓尽致。展陈以卡地亚为法国诗人让·考克多定制的法兰西院士剑开篇。让·考克多曾写道:“卡地亚是一位奇妙的魔法师,用迷人的方式,从一缕阳光中捕捉月亮的碎片。”这一诗句不仅是对卡地亚卓越工艺的颂扬 [详细...]
    1. 从塞纳河到光华路:“装饰”的现代化之路
    2. 1925年巴黎的装饰艺术博览会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彼时,近代科学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成果已在多个领域显现出了巨大的力量,然而在日常生活的世界里如何体现和呼应时代的进步?装饰艺术运动即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装饰”在此不是涂脂抹粉的美化和矫饰,而是对新阶段形式语言的探索和应用。风云际会之下,此时的巴黎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风云人物和青年学子。 近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的“从塞纳河到光华路:‘装饰’的现代化”中法建交60周年特展,以庞薰琹、雷圭元、郑可、吴冠中、常沙娜五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大先生”(中国早期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先锋人物)为主线,他们都曾有过留法学习或 [详细...]
    1. ​苏州当代美术馆打造“无边界”艺术空间
    2. 矗立在金鸡湖畔的苏州当代美术馆(场馆建筑效果图) 金鸡湖畔文化新地标 在风景如画的金鸡湖畔,一座全新的文化地标——苏州当代美术馆正在悄然崛起。这座由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投资建设、苏州新时代文体会展集团有限公司管理运营的综合性当代美术馆,正以开放的姿态和前瞻性的视野,引领着苏州乃至全国的艺术潮流。 苏州当代美术馆坐落于金鸡湖右岸,苏州工业园区湖东CBD片区,与摩天轮遥相呼应,构成了城市天际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苏州当代美术馆占地面积4.8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95万平方米,展厅面积约 [详细...]
    1. 从“雕塑大系”看百年雕塑创作与教学
    2. “音乐、建筑皆足以表现人生观,而表现之最直接者为雕刻。”1916年,蔡元培在《华工学校讲义》中谈及“雕刻”,认为其是最能够表现人生观的艺术。雕塑作为蔡元培竭力倡导的美育重要组成部分和方法手段,自20世纪以来,深刻反映着社会变革。一代代雕塑家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将崇高的人生理想融入创作之中,让雕塑成为记录时代、凝聚精神的重要载体。 中国现代雕塑的发生和作为现代教育学科的雕塑专业的建立,有百余年历史。近日,由中央美术学院策划推出的“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90年”展,系统梳理和回顾了从1934年至今,中央美术学院雕塑专业不断发展完善、从扎实迈向多元、从自我觉醒 [详细...]
    1. 雕塑学的自觉
    2. 由“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90年”展回顾启蒙年代至今的雕塑历程,基本上就是在阅读一部精华版中国现代雕塑史。从中可以看到,雕塑从做菩萨的活计营生,逐渐发展成为人民、为艺术的文艺事业,从业者从被称为雕刻匠,逐渐成为雕塑家、艺术家。这巨大改变离不开近代以来一系列社会变革和思想变革的洪流。 中国雕塑在近百年时间里发展为中国现代雕塑,有其特殊的文化蹊径,即典型的“西体中用”的民族化进程。中国现代雕塑不是本土雕刻的自然演进,而是移植西方学院雕塑的古典逻辑与方法。以此为出发点,在表现近百年中国人的历史与情感,理解秦汉唐宋陵寝雕刻、寺庙造像、礼器、竹木牙角等日用器物的形式与做法中,形成了中国现代雕塑独特的路径经验与基本面貌和风格。 从中国现代雕塑发展的整体看,雕塑家及其创作与教学、雕塑系科内外的事业组织 [详细...]
    1. 于非闇:与古为徒的蓬莱藉书画大家
    2. 张伟/文 祖籍蓬莱的书画大家于非闇,生于北平世家,家道中落后忙于生计,中岁以前曾任教员、记者,好读书,尤喜宋元名人小简,雅慕当时学者与考证之学,中岁后他专习中国花鸟画,继承宋代院体花鸟的正宗正脉,绘画作品色彩具有绮丽洗练、瑰丽端庄、独具匠心,作品融合了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绘画的元素,表达了自然景物的精神和情感,并为工笔花鸟画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新的图式和经验,成为山东籍画家中可与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诸公所作同相辉映的之一,为近代中国画坛中著名艺术名家。 一 于非闇(1889-1959),原名魁照,后改名照,字仰枢,别署非闇。于非闇原籍山东蓬莱,在四代之前移居北京,于非闇的曾祖于明保、祖父于钟英、父亲于文森三代都是清朝举人,都 [详细...]
    1. 浑然天成——林散之《古银杏行》赏评
    2. 林散之 古银杏行 291×103cm 书法 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藏 《古银杏行》是林散之晚年的作品。 这是一幅大作品了,除了幅式大,还有洋洋洒洒几百字的内容,算得上倾心倾力创作而成。 和林散之某些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作品有所不同,《古银杏行》并不体现强烈的干湿对比,而是表现了一种凝重滋润的美感。 《古银杏行》在用笔上沉着稳重,虽为行草书,行笔却不求迅捷,气势并不求豪纵,而是多有捉控,把行笔速度放慢了下来,让墨色充分地渗入纸内,使线坚韧饱满,得古朴趣味。尽管字与字之间也有一些牵连,但牵连中不激不厉,缓 [详细...]
    1. 发挥展览引导力,为美术场馆发展铸“魂”
    2. 从大约十年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美术馆建设热潮,但大部分存在“魂不附体”现象,即美术馆项目体量庞大、占地广阔,建成后却难以有效利用,且长期运营对地方政府财政负担重。同时,美术馆多缺乏足够藏品与人才支撑,常设展厅少,依赖临时展览填充空间。美术馆面积越大,所需展览越多,但优质展览资源稀缺,导致硬件与实际内容不匹配,需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关注。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美术馆13位老专家老艺术家回信中指出,美术馆有“典藏精品、展览展示、公共教育、对外交流”等方面的职能。为此,需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人民至上办馆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近几年来,笔者参与了廉政文化展、首都机场文化展示、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展等几百场展览展示活动,对展览的“引导力”进行了思考。 [详细...]
    1. 《黄山朝晖》映华府——缅怀画家张松先生
    2. 张松 黄山朝晖 中国驻美大使馆中央大厅一直悬挂着一幅巨幅的中国山水画作品《黄山朝晖》图。这张画宽5.4米、高3.4米,是张松先生于2009年应全国人大办公厅和人民大会堂管理局的邀请,历时20余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完成的一幅反映黄山题材的巨幅山水画作品。并于当年9月,在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访美期间,由其亲自赠送给我驻美使馆。张松先生为了这张画,克服了重重挑战,几经揣摩,数易其稿,最后出色地完成了这次创作任务。 张松先生钟情于黄山题材,对“黄山画派”和“新安画派”的笔墨传统有着深入的研究。在《黄山朝晖》图中,他将中国的传统笔墨语言与西方 [详细...]
    1. 戴敦邦先生《梁山群雄末途图》赏读感怀
    2. 戴敦邦 梁山群雄末途图(局部) 戴敦邦先生为我国当代画坛知名画家,所作传统人物涵盖《红楼梦》《水浒传》《西厢记》《西游记》《金瓶梅》《长恨歌》等题材,其中武将文臣、释道仙儒乃至渔樵耕读等人物形象,包罗万象且瑰丽雄奇,笔墨豪纵跌宕、神韵天然流露,深具我国传统人物绘画的精蕴三昧,“戴家样”久已脍炙人口、享誉画坛。 传统人物题材外,戴敦邦先生亦将笔墨拓展至近现代人物,为辛亥革命诸多仁人志士所绘群英画谱,深为艺苑学林称赏赞叹。此一人物专辑,所写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乃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等革命英烈形象,尽水墨晕染能事、开人物写真新风,缅怀孙中山等辛亥革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017(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