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从《书谱》看书法 审美的形神之辨
    2. 祭侄文稿(行书) 颜真卿 孙过庭的《书谱》作为唐代书法理论的集大成者,不仅系统阐释了书法技艺的哲学内涵,更以精微的审美眼光建构起书法品鉴的层级体系。这部“书论双璧”的经典之作,为后世揭示了书法艺术从技法锤炼到精神超越的完整路径,其论述至今仍为书法学习者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笔法哲思:从物理运动到心性轨迹 汉字书写由甲骨契刻到毛笔书写的演进,实质是华夏民族将实用工具升华为精神载体的文明进程。孙过庭在《书谱》开篇即揭示“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的笔法本体论,将看似简单的点画运动提升至哲学层面。这种认知与蔡邕“ [详细...]
    1. 跬于完整 掇于精华—​—陆维钊的书风书意
    2. 四石碑名(篆隶) 1978年 陆维钊 陆维钊的名字,在中国美术学院是一座大山。其广袤,诗书画齐一,集在砚边无尽的笔下;其渊深,文史学养丰厚,凝成毫纤笔端上的浩气。作为中国书法教学的一代创始人,他总让我们崇敬怀想,高山远望。作为一位始终立在我们书学研习周遭的谆谆教者,他总让我们笔杆铿锵,感受着师者的诚心与正气。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作为初入校门的学子,我曾在校园里见过陆先生。他总挂着一丝谦和的微笑,兀自沉于某种思绪之中,却显得几分孤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展览上见到先生所写“抽宝剑、缚苍龙”“同心干、放眼量”书联,便觉笔重扛鼎,字形雄奇。后 [详细...]
    1. 从千年墨韵中梳理中华文脉​——中国美术馆“墨韵文脉”系列展别样精彩
    2. 观众在参观“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 2025年3月,中国美术馆迎来一批“高龄贵客”——有历经五千年时光的马家窑彩陶、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汉代“刀笔吏”刻下的木简,还有集书法艺术大成的肃府本《淳化阁帖》刻石……这些原本分别安放在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及中国美术馆的240余件(套)藏品因为“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而相聚,目的是共同为观众讲述一段丝路历史和美的故事。 美术馆为什么要展示文物?这要从总策展人、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的经历说起。“去年深秋,我去甘肃调研,参观了甘肃省博物馆和甘肃简牍博物馆,之后 [详细...]
    1. 丝路长歌 文脉薪火
    2.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体现在从古至今的伟大创造中。正是由于继承与发展,民族智慧及创造性在每一件标志性作品中凸显出来。以宝藏历史文物为主的博物馆和展示现当代艺术创作的美术馆共同合作,使传统与现代共处同一空间,由此而梳理文脉,展示创新轨迹和文明历程。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近年来,中国美术馆先后与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四川博物院、广州艺术博物院、八大山人纪念馆、辽宁省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安徽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等文博单位合作,主办了“墨韵文脉——八大山人、石涛与20世纪中国写意艺术展”等一系列展览,形成了“墨韵文脉”展览品牌。这个品牌,专家点头,人民鼓掌!它旨在使蕴涵中华文化基因、寄寓民族审美理想的古代艺术精品,不断彰显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同时,建立新时代博物馆与美术馆的共享、合作 [详细...]
    1. 艺术公共教育 既要有高度又要有温度
    2.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在文化繁荣发展的当下,美术馆、博物馆作为公共教育的重要阵地,不仅是历史文脉的守护者、艺术魅力的展现者,更是全民美育的践行者。提高美术馆、博物馆公共教育水平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时代选择。 美术馆和博物馆开展公共教育,既要有高度,又要有温度。所谓“高度”,体现在公共教育的专业性、学术性和引领性上。美术馆、博物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专业的研究团队,这是提升公共教育水平的坚实基础。一方面,要深入挖掘馆藏文物、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推出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公教内容。如美术馆结合艺术流派、创作技法,开展专业的艺术赏析课程,提升公众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博物馆则围绕重大历史事件、文化遗产,策划系列主题展览和学术讲座,让观众在欣赏文物的同时,深入了解背后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意义;另一方面 [详细...]
    1. 让观众成为主角——美术馆、博物馆公共教育持续焕新
    2. 江苏省美术馆开展美术教师培训 周末不知去哪儿?孩子课余生活单调?值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各地美术馆、博物馆以常态化公共教育创新给出答案:这里有展品深度解读,也有沉浸式互动体验,能够感受传统工艺匠心,还能投身现代艺术创作,各得其乐。近年来,美术馆和博物馆通过多元形式,让展品、艺术融入日常,成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生活养分。 知识传播: 多元方式拓展文化视野 阳光透过玻璃,洒进中国美术馆的艺术教育空间。几个小朋友围在桌前,正专注地填写“我是文明小观众”承诺卡。穿着波点裙的小女孩仰起头,眼神明亮,“我要认真填好承 [详细...]
    1. “宜子孙”玉璧
    2. 该玉璧1982年出土于山东省青州市,白玉质,间有墨色,玉质温润,玉材罕见。玉璧内区饰有158个乳丁,外区饰蟠螭纹,出廓上方两边透雕双龙纹钮,钮中间透雕篆书“宜子孙”三字,乃“子子孙孙宜室宜家”之吉祥用语。玉匠巧妙利用该玉璧白色玉质上云状墨玉部分,碾琢成一对活灵活现的双龙。该玉璧保持了和谐统一的美感,是汉代玉器的上乘佳作。 记者 李佳霖 整理 青州博物馆藏 [详细...]
    1. 江西婺源:呵护“徽文化大观园”
    2. 婺源“四普”新发现谦和堂 粉墙黛瓦的古民居错落有致地镶嵌在婺源的青山绿水间,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中,这些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成为江西婺源的重点调查对象之一。 婺源于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建县,原属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1949年从安徽省划归江西省上饶市管辖。婺源是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全县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7个、中国传统村落30个,古建文物遍布全县。 近年来,婺源先后出台《婺源县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古建筑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婺源县古村落 [详细...]
    1. 呼和浩特市美术馆:艺术人才绘青城
    2. 呼和浩特市美术馆组织艺术家采风 呼和浩特市美术馆供图 初夏时节,走进坐落在内蒙古呼和浩特青城公园里的呼和浩特市美术馆(书画院)(简称“呼和浩特市美术馆”),绿树遮掩、碧水回环的环境令人流连忘返。 如何利用这优雅环境中的闲置场地培养各类艺术人才?经过过去8年的探索实践,呼和浩特市美术馆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呼和浩特市美术馆遵循“推动专业艺术资源社会化共享”的原则,通过场地置换智力资源的模式,将闲置空间转化为五个艺术工作室。工作室创办之初,就以高起起点、高标准组建导师团队,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详细...]
    1. 第四届中国好手艺展:展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2. 近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承办的第四届中国好手艺展在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举行。展览汇集了来自全国的110件(套)匠心之作,涵盖琢玉、雕镌、金工、髹饰、陶埏、织绣、编结等门类,生动诠释了中国好手艺的内涵与价值,展现出新时代中国手工艺传承创新的新风貌。 此次展览以“材美、工巧、器韵、时宜”为标准,通过包容性展示,推动手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实现“传统”与“当代”的对话。 “斗篷上的刺绣真漂亮……”在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的展厅中,一件采用传统京绣技艺创作的现代服饰作品《京绣碧泓雲想富贵长天锦绣雀裘》足有5米长,孔雀下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016(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