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琴书一堂,在舟山奏响
    2. 竹影横窗,琴书一堂。8月8日至18日,在浙江舟山长峙岛上如心西街的清韵琴社,展出以古琴文化为主题的书法小品。 虞慧,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舟山市书法家协会顾问,习书临池50多年,一直坚守内心的一份宁静,受策展人柳丽娜盛情邀约,以古琴为载体,推出首场雅集活动。“砚边清韵”展出的近百件书法小品,既有虞慧多年创作的家藏力作,也有近期书写的消暑新品,方寸之间天地大,主题鲜明,形式多元,风格多样,呈现个性。书法小品尺幅虽小,却似一股清流、一番雅趣、一抹微云,追求的是意境深远,趣味横生,在日常临池创作之暇、砚有余墨之时,时常乘兴一挥,在不经意间得清朗之气和娴静之美,积累谋篇布局、即兴挥毫之胆,尽精微而致广大。 此次活动,还特邀古琴演奏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金陵琴派代表性传承人、中国 [详细...]
    1. 杂谈当代水墨画的“去与留”
    2.   水墨画在中国,某种程度上已经家喻户晓。笔者发问它的“去与留”,似乎杞人忧天。其实不然,对当代水墨画的关注,一直是美术界此起彼伏的话题。20世纪90年代初期,画坛针对吴冠中先生关于“笔墨等于零”之说展开的争论,其关键也涉及对水墨画艺术内涵、形式与命运的探讨。这个问题的讨论时至今日还有不同的反应。   一   笔者之所以提出水墨画的“去与留”的问题,是因为现实中遇到一些问题。盛夏之际,我与孙子宁修来到美丽的岛国新加坡,一则探望亲友,二来顺道作点考察。我从事中国画学习、教学与创作研究半个多世纪,急于了解中国画在这个华人众多的国家里是怎样的状况?它与中国当下的美术创作有什么不同?   在新加坡半月之久的生活,造型艺术上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城市建筑形态。大部分小区简 [详细...]
    1. 基于自然主义和宋元绘画美学的素墨山水画论
    2. 素墨 行舟溪水前 中国画   2024年深秋,巴西华侨素墨与友人在上海举办“乐在其中”四人联展,素墨系列山水引起关注。自然主义哲学与宋元画美学的深度契合,为解读素墨系列山水作品提供了多元视角。西方自然主义哲学认为自然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有着自身的规律和价值。素墨笔下的“溪山”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符号,更是一个具有自身生命和结构的自然存在。   自然主义哲学还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活动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素墨上海展出的系列画作中,这种关系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尽管画面主体是溪山雄胜,天开图画,但不乏一些人类活动的痕迹或者暗 [详细...]
    1. 《锦绣侗乡情》系列创作的色彩重构研究
    2. 本文为广西艺术基金2024年美术创作资助项目“‘锦绣侗乡情’油画创作中色彩重构”(项目编号:2024-03-02-058)理论研究成果 摘要:本文以色彩表现中的路径问题,论述广西艺术基金2024年度美术创作资助项目《锦绣侗乡情》组画中的色彩实践:通过对侗族传统色彩的田野调研,以及现代绘画色谱提取转译的方法,探索以侗族题材美术创作中民族色彩的当代转化。侗族地域色彩呈现集成地理生态、手工艺技术与精神信仰三个因素;本项目在此基础之上运用提取生态基色、色彩转译与语境再造三个阶段,研究的意义在于探索符合现代审美认知的色彩叙事表现路径,为民族题材油画创作提供可操作的方法论模 [详细...]
    1. 乡土性与边缘性——沈耀初绘画艺术的文化基因探析
    2. 近现代的中国社会面对着古今中外文化的交汇,这使得20世纪的中国画实践面临着“古”与“今”、“中”与“外”的碰撞。沈耀初立足于中国传统笔墨所进行的中国画水墨实践,为后人在中国画的创新上提供了很好的示范。笔者认为,他的成功得益于“乡土”文化的滋养,由学诸大家到学诸自然,最终达到自然表露自家风貌的境界。故此,称其为“乡土画家”再贴切不过。 笔者认为,对画家的艺术成就研究时,应将他们置于其所处的文化场域中,从他们汲取艺术灵感的文化环境中追寻他们创作的线索。本文旨在探讨沈耀初先生所处的文化场域的“乡土性”,以及其受“乡土性”文化场域的影响。 泥土中生 [详细...]
    1. 工呈皖韵,80余件作品呈现当代工笔画创作生态
    2. 陈林 层云-营丘飞瀑 52.6×82.8cm 2023年 8月2日,由中国工笔画学会、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安徽省美术馆共同主办的“工呈皖韵——中国当代工笔学术邀请展”在安徽省美术馆开幕。 “工呈皖韵——中国当代工笔学术邀请展”作为“第十二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安徽巡展)”的平行单元,集中展示以安徽画家作品为主的共80余件当代工笔画作品,此次展览阵容强大,不同风格、不同年龄段画家的作品齐聚一堂,不仅展出了陈林、王仁华、谢宗君等安徽本地名家以及马群鸿、陶莉等中青年画家的作品,还展出了中国工笔画学会陈孟昕、徐惠泉、罗翔、王牧羽等10余位国内名家的精品 [详细...]
    1. 黄宾虹山水之旅与艺术创作
    2. 黄宾虹 西泠桥上望南北高峰图轴 150.1×82.1cm 1954年 纸本设色 浙江省博物馆藏 8月7日,由深圳美术馆与浙江省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爱好溪山为写真——黄宾虹山水之旅与艺术创作”展览开幕式在深圳美术馆举行。 开幕式由深圳美术馆副馆长王新妮主持,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市文联领导,浙江省博物馆,以及粤港澳大湾区艺术机构代表、知名艺术家、学者等近百位嘉宾共同出席。深圳美术馆馆长朱建军,浙江省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纪云飞致辞。开幕式上,朱建军与纪云飞共同签署了五年的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两馆将在学术研究、展览策划、公共教育等领域深化合 [详细...]
    1. 李叔同、潘天寿教学秘籍公开 到浙江美术馆看大师传艺
    2. 童中焘 庐山纪游 69×100cm 1997年 8月1日,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杭州师范大学主办、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承办的“循脉——中国画教育‘课徒稿’文献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展。此次展览是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之一。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翔宣布展览开幕。杭州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应飚,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于洋,浙江省教育厅体卫艺处调研员鲍龙飞,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盛天晔,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副秘书长林涛,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当代美术家》主编黄宗贤,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院长 [详细...]
    1. 胡晓琛:今日设计是科技、人文的跨界合作
    2.   中国最早的设计学科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核心事件,不仅重塑了社会文化与政治观念,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设计教育的萌芽和发展。从西学东渐所带来制图学、图画学、工艺美术等的影响,到德国包豪斯的西方设计理念、教育方法的深刻影响,传统的设计学科教学一步步从启蒙走向了成熟。   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将设计纳入社会美育体系,中国美术学院从设立之初就提出了“中西调和”的校训,在教学中融合西方现代艺术与中国传统教育。   设计教育的核心命题   构建现代中国人的“天人之际”   高世名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期间,对创新设计学院在设计学科的教学提出了设计作为“重新发明日常”的工具的指导思想,他提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设计师通过物品(如茶具、服饰 [详细...]
    1. 看创新设计,如何玩转艺术与科技 我在美院学“编程”
    2. 上海巡天艺术与科技展展览现场,观众查看《连极动态》数据墙   昏暗的展厅里,蓝藻与牡蛎壳生物混合材料在灯光下陈列,蕨类植物的“呼吸”正转化为机械运动、光影和声音,古刹壁画通过VR交互与沉浸叙事焕发新生,传统折纸疗法与VR结合,为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增添可能……在今年6月中国美院毕业展中,创新设计学院鲜明的“艺科融合”基因,依然清晰可辨。   这是设计,还是科技?这与美院的艺术有何关系?创新设计,设计什么?美术学院的学生,为什么要学习编程?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采访了这些作品诞生的摇篮——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这个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015(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