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暑气将尽 凉风渐起
    2.    【传统文化设计力量】    处暑,是立秋后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暑意渐消,酷热难耐的天气终于到达了尾声。   “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图①色彩鲜艳、色调统一,同时以对称构图营造舒适的视觉效果,展现出处暑时节农作物发育成熟,农民为丰收做着准备的景象。   随着暑气的消散,荷花也逐渐枯萎。图②以荷池作为背景主体,采用蓝与红两种色调,意在表现开放到极致的荷花转向枯萎的情景。文字主体“处暑”二字被赋予了消散效果,以契合暑气逐渐开始消退的气候特点。构图平衡稳定,整体复 [详细...]
    1. 林泉见渔樵 烟霞伴耕读——宋元明清“渔樵耕读”艺术图像的发展演变
    2.    “渔樵耕读”通常指渔夫、樵夫、农人和书生,是我国农耕社会“四业”,代表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方式。“渔樵耕读”在历代艺术图像中往往被表现为由工具等视觉元素暗示身份的人物。此类人物形象无论是在绘画作品中还是在工艺制品的装饰上均有体现,是我国传统艺术图像中的重要题材。   回溯中国美术史,宋元明清时期的“渔樵耕读”艺术图像极具研究价值,其在表现内容及方式上产生了诸多显著的变化,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与审美取向,更是对中国古人关于林泉与庙堂之思的深化表达。 由渔、樵、耕、读到“渔樵耕读” [详细...]
    1. 《历代古砖精选》在西泠印社孤山遁庵首发
    2. 日前,《历代古砖精选》一书在杭州西泠印社遁庵首发。活动同期举行了原拓片捐赠仪式及相关展览。 《历代古砖精选》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收录了古砖收藏家、非遗锦灰堆砖拓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邵嘉平收藏古砖中的一百品,上至东汉,下至民国,地区覆盖浙江、江西、四川、河南、山西、云南等全国各地。 据邵嘉平介绍,《历代古砖精选》有三大亮点,一是照片拍摄十分精彩,为所见历代古砖书籍中照片质量最为出彩的一本。二是在每块古砖的释文旁边有一段“瓦甓逸文”,是他摘录于历代金石学家及古砖收藏家的笔记与题跋,不但增加了此书的文献价值,而且大大提高了此书的知识性和可读性。三是装帧新颖,书的外形设计成古砖“万岁不败”的形状,书在砖中,犹如一座流动的可阅读的古砖博物馆。 “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得以回归,金石学获得了 [详细...]
    1. 正谊不谋其利 徐悲鸿与李时霖的金兰知交
    2. 徐悲鸿、廖静文于1950年4月26日给“海霞”写信,那么海霞是谁?与徐悲鸿有何交往,又为何称为亲家?庆犁又是何人?信中所谈自传与手续及与阎宝航、周总理又是何事? 有人说“海霞”是画家何海霞,也有人说不是。那到底是不是呢? 从徐悲鸿1948年大暑撰写的《李时霖先生画展介绍》中我们发现,他信中的“海霞”并非别人,而是李时霖。且从1947年到1953年里,徐悲鸿致李时霖的信札(含信封)竟有23封之多,这23封信札历经世事沧桑,穿越战火纷与“文革”动乱的年代,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更难能可贵的事,它们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岁月,再现了徐悲鸿与“海霞先生”鲜 [详细...]
    1. 高华拙朴 无笔墨痕——潘天寿指画技法研究
    2. 中国画本就是以线造型为主的一种艺术门类,指画作为中国画一个特殊的支派,也是一样。故分析指画作品中的用线,也最能直观体现艺术家风格区别、取舍不一的部分。潘天寿指画中的用线与清代画家高其佩有很大的不同,或者说与除自己之外的其他指画家都不一样。首先最直观的是,潘天寿的指画存在长线粗线,而以高其佩为首的其他指画家都是以短小且比较细的线为主。潘天寿强调的是线的连续性,更注重画面本身的结构严谨,凸显大局观。高其佩则更着眼于发挥指画本身的特点,营造一种笔断意连的文人情怀以及为了突破传统笔墨涌现出来的一种洒脱,更多的是对解衣般礴这种艺术状态的体现。 从高其佩的《松荫策杖》与潘天 [详细...]
    1. 也谈“写意”
    2. 近段时间以来,中国美术界热议中央美术学院靳尚谊先生批评的“缺少写意作品”,多数读者赞同靳先生的批评,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恰巧笔者一位朋友举办画展,原定是写意作品展,后来改成了中国画作品展。于此,笔者就中国画写意的基本概念、它在艺术中具有的特征、容易引起哪些误解以及中国画写意创作为何觉得难这些问题谈些拙见。 “写意”之说,公众都很熟悉,亦是绘画界之常谈。就“写意”二字而言,最常用的解释是指中国画传统画法之一,与“工笔”相对而言。其特征是作画时用洗练、夸张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与神。这个说法已经基本上阐明了写意的概念。 不言而喻,“写意”是我国重要的艺术文化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传统,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不能割裂,这一点西方学者都注意到。美国艺术评论家帕特里克·弗兰克认为中国画家“充分尊重传统,然 [详细...]
    1. 李奇申:吃苦方可励志
    2. 李奇申 作品 义乌文友傅根洪先生来杭办事,偶尔见到我收藏的一幅浙江吴越画院原院长李奇申先生的大写意花卉图,不禁为画中的高古意境和澎湃气势所震撼,大为赞赏。当得知我曾与先生做过邻居,逐萌生要去拜会他的念头。 李先生是位书画艺术家,对书法绘画艺术,有着超人的天赋异禀。于古代艺术大师,他最为推崇青藤与八大,但师古却不泥古。于近代艺术名家,他是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再传弟子,又与中国人物画大家周昌谷先生是挚友。我曾见过昌谷先生为李先生许多画写过的题跋,赞誉之情溢于言表。李奇申从小得名师亲炙,又浸淫艺术数十年,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貌,其书画另呈一派奇特气 [详细...]
    1. 韩滉的《五牛图》凭什么成为画牛的经典?
    2. 今年电影市场热闹非凡,张艺谋《第二十条》以法律条文为名,探讨人性、公理与正义,引起不少观众的共鸣。仔细观看电影会发现,男主角韩明检察官的家中悬挂着一幅画作《五牛图》,与他的执着性格遥相呼应。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牛是勤劳、踏实、能干的代名词。对农耕文明有着巨大贡献的牛,常常终其一生默默付出奉献,赢得人们的称赞。为此,牛的良好品质往往被用来形容人的美好品德,关于牛的谚语、故事更是数不胜数。 那么,源远流长的中国画历史上,有没有画牛的大家呢?有人马上说李可染。毋庸置疑,李可染笔下的牛栩栩如生,他对牛极为痴迷,“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倦写之”。通过牧童和牛的互动,李可染不仅画出牛的奕奕神采,更表达出对闲适田园的向往,代表作品有《春风图》《归牧图》等。 然而,今天的主角不是李可染, [详细...]
    1. 冬山如睡 雪霁寓深
    2. 明 文徵明 关山积雪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528年,59岁的明代画坛巨擘文徵明和35岁的小友、书画家王宠同游江苏上方山的楞伽寺,晚上他们借宿在寺庙里。望着窗外的漫天飞雪,王宠拿出笔墨纸砚,央求文徵明画下这难得的雪景,当晚文徵明借着雪色,在油灯下执笔濡墨、渲染点厾而未就。五年后的1532年,文徵明终于完成了《关山积雪图》卷(纸本设色、高21.5厘米、横41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创作,在这件长卷末尾,意犹未尽的文徵明以秀挺清健的小楷写了长长的题跋“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者,盖欲假此以寄其孤高拔俗之意耳。若王摩诘之《雪溪图》、李成之《 [详细...]
    1. 无锡市第二届新人书法篆刻作品展开幕
    2. 8月8日,由无锡市文联指导,无锡市书协、无锡市工人文化宫主办、无锡市梁溪区书协承办的“无锡市第二届新人书法篆刻作品展”正式亮相。无锡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顾必成,无锡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曦,文化学者、书画家严克勤,无锡市公安局原副局长缪小展,无锡市工人文化宫副主任胡劲峰,无锡市书协副主席李春泉以及获奖、入展作者代表近百人参加活动,李曦、蒋震宇分别致辞,李春泉宣读获奖名单,董珣代表获奖作者发言。顾必成、李曦、严克勤、缪小展、胡劲峰共同为展览揭幕。无锡市书协主席孙璘主持开幕式。 李曦在开幕式上表示,无锡书法底蕴深厚,历代书家根植传统,注重对传统书法经典的传承和发扬,为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191(s)   5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