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中国动画: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    【文艺观潮】      中国动画以独特的东方美学和现代叙事方式,架起了一座座联通中外的“文化金桥”。近年来,随着中国动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一批优秀的国产动画作品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播映。其中,《哪吒之魔童闹海》《长安三万里》《深海》《中国奇谭》等作品,获得了破纪录的票房和收视成绩。这标志着中国动画出海实践已从单一内容传播升级为多维度的文化价值传播。梳理中国动画出海在内容创作、产业生态构建、国际传播方面的有益经验,将为其未来探索如何更好发展助力。 从产量突破到题材创新,中国动画风靡海内外   近年来,中国动画产量和产值实现突破式增长,产业进入“高产出、高口碑”的良性循环。全国备案公示动画片数量屡创新高,一批兼具艺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精品力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详细...]
    1. “花开天下——生态流变下的环境共生设计家画展”将在南京开展
    2. 由世界生态设计组织WEDO艺术委员会与江苏省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主办的“花开天下——生态流变下的环境共生设计家画展”将于2025年6月5日在南京传媒学院美术馆开展。 在中国字形演变中,“花”是从“华”字中分化出来的。甲骨文中的“华”意喻着“树”上开满了“花”(“木”上“化”)。“花”作为自然界中最灵动的诗篇,以其缤纷的色彩、婀娜的姿态,温柔地装点着世界的每一寸角落。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花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植物范畴,承载着厚重的寓意与丰沛的情感,成为一种普适的文化符号。 本次设计家画展以“花”为主题,借助 “花” 与 “华” 的谐音,搭建 [详细...]
    1. “岩彩丹青——林明俊艺术个展”在新加坡开幕
    2. 2025年5月31日,新加坡若轩艺术展示空间流光溢彩,备受关注的“岩彩丹青”林明俊新加坡艺术个展盛大开幕。这场艺术盛宴以林明俊先生匠心独运的艺术作品为媒介,向新加坡艺术界及广大观众,生动展现中国岩彩艺术与当代水墨艺术交融碰撞的独特魅力,为中国海南、新加坡艺术交流搭建桥梁。 在艺术创作道路上,林明俊勇于探索创新,将岩彩创作与当代水墨艺术巧妙结合,以传统绘画为根基,以现代审美为纽带,构建起自己的学术体系。作品清新典雅、风格多样,凭借不懈努力,他收获了丰硕的创作成果,其笔下的一幅幅佳作,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海南画派的独特风采,并为海南美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详细...]
    1. “大观——董浩油画作品展”在北京开幕
    2. 由清秘阁主办,中国水墨画院为学术支持的“大观——董浩油画作品展”6月1日下午在北京琉璃厂西街52号清秘阁开幕。 董浩先生在艺术领域耕耘多年,其艺术造诣深厚。油画早年师从董希文先生。本次展览精心挑选了董浩先生近期创作的33件油画作品。这些作品题材丰富、风格独特,作品凝聚着董浩先生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与深刻感悟。从细腻的笔触到大胆的色彩运用,从戏剧人物和自然风光的生动描绘到对内心世界的抽象表达,无不展现出董浩先生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创造精神。 据悉,展览将持续到6月10日。 [详细...]
    1. “行走在每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贾修森中国画作品展”在贵州开展
    2. 5月30日下午16:00,由贵州画院(贵州美术馆)主办的“行走在每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贾修森中国画作品展在贵州美术馆开展,展览将持续至6月18日。 “行走在每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贾修森中国画作品展以“行走”为线索,汇集了贾修森近20年来最具代表性的70幅中国画作品。其中不乏以贵州美食、贵州世居少数民族建筑等为主题的佳作。 在人物画中,他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当代女性的生活状态,青年人的思辨和边疆耕云种月的老人;在山水画中,他既保留了传统水墨的意境悠远,又融入现代艺术的构成语言——层叠的梯田如时光的年轮,静谧的古村落则沉淀着岁月的温度。这些作 [详细...]
    1. 人生最后十年隐居作画 专家:石虎晚年实践丰富了中国艺术样式
    2. 展厅现场展示18余米长的巨幅布面重彩作品《伏娲纹铭图》。 主办方供图 人生的最后十年,他选择隐居作画。正在安徽省美术馆举行的“兹山无尽——石虎最后十年重彩画展”,主要呈现了艺术家石虎晚年于广东省河源市山下村隐居期间创作的30余件重彩画,其中18余米长的巨幅布面重彩作品《伏娲纹铭图》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知名艺术家石虎(1942-2023)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画坛创新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有着国际影响的中国艺术家。2013年,石虎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后,选择隐居于广东河源和平县山下村,远离喧嚣,潜心创作,直到2023年去世。为纪念石虎并呈现其 [详细...]
    1. 2025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在浙启幕 3000余件作品集中亮相
    2. 5月31日晚,“七十二变·2025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在浙江杭州启幕。本届毕业季汇集20个教学单位2971位毕业生的3000余件作品,在中国美术学院三大校区及浙江美术馆等七大展区同步展出。 “毕业展既是青年学子创造力的集中呈现,也是社会美育的重要现场。”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表示,学生作品既体现时代洞察,又彰显文化根脉,展现了青年一代用艺术重构世界的创造力。 自2009年首创“毕业展示周”以来,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已从校园走向城市,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艺术盛事之一。今年毕业季以“七十二变”为主题,灵感源自中国传统物候观,寓意青年学子以创新应变的态度面对世界。 展览中,各学院以鲜明主题展现学科特色:中国画学院“夏虫语冰”以庄子哲学为引,探索笔墨在当代的无限可能;跨媒体艺术学院聚焦 [详细...]
    1. 宋代的猫
    2. 宋徽宗《耄耋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大宋汴京的晨曦里,一缕檀香混着鱼的腥气在坊市间游荡。大相国寺的猫贩支起竹笼,波斯商人怀揣狮猫幼崽穿梭于人群,青衫文士捧着《纳猫契》与卖主讨价还价——这座百万人口的都城,正随着此起彼伏的猫叫声苏醒…… 宋代重视和支持工商业发展,文化上也比较开放多元。当时很多人物质生活富足,精神生活偏于文艺,喜欢喝茶、画画、写诗词和养萌宠。温顺可爱、充满灵气的猫,也由此登堂入室,除了抓老鼠的本职工作外,还多了一个宠物功能。 宋代猫文化十分兴盛。在称谓上,宋人将猫爱称为“狸奴”,而当一只猫成为“家庭成员” [详细...]
    1. 梅韵丰姿 艺缘千秋——梅兰芳与丰子恺的艺术交往
    2. 2025年是丰子恺逝世55周年。近日,丰子恺外孙宋菲君向梅兰芳纪念馆捐赠仿丰扇面画、梅兰芳《宇宙锋》经典舞台肖像画两幅画作并携北京大学燕南京剧社在纪念馆演出之举,宛如一颗石子投入历史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让梅兰芳与丰子恺跨越时空的艺术交往再次浮现于人们的视野。那一段段往事,承载着两位名家艺术的共鸣与心灵的契合,闪耀着独特而珍贵的光芒。 时光回溯到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一家剧院,一场看似平常的戏曲演出,悄然拉开了丰子恺与梅兰芳艺术缘分的序幕。那时,一位朋友手持两张戏票,邀丰子恺一同去观看梅兰芳的演出。夜晚的舞台光影绰约,咿呀婉转中,梅兰芳的身姿和唱腔传递着独特的 [详细...]
    1. “虎鎣”回家
    2. “虎鎣”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文物是凝固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血脉。那些曾漂泊海外的文化瑰宝,其命运沉浮与国家兴衰休戚相关,它们的回家之路,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弦。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2300余件(套)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回归祖国。观众走进博物馆,在这一件件历经沧桑的文物中触摸历史的脉络,感受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未来。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虎鎣”,自2018年回归以来便广受瞩目。这件历史悠久的西周青铜重器,因盖顶踞虎、流部饰虎而得名。“虎鎣”器盖内一侧铸铭文2行4字,释文中所含的“鎣”字,则是这件青铜器定名为“鎣”的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189(s)   5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