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光影同辉 美美与共”——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特展开幕
    2. 当地时间6月25日,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意大利文化部、意大利人类文明博物馆、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等联合主办的“光影同辉 美美与共”——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特展在意大利林琴国家科学院开幕。 此次艺术特展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敦煌艺术和工艺美术设计研究专家常沙娜担任荣誉总顾问,展出来自100多位中国当代书画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及工艺美术大师的200余件精品佳作,以及意大利人类文明博物馆珍藏的百余件意大利艺术作品。展品聚焦两国文化的独特性与共通性,包括书画、景泰蓝、竹刻、刺绣、云锦、玉雕、剪纸等中华传统技艺,以及意大利传统服饰、陶器、铜器等珍贵文物艺术品,彰显开放包容、多元共存的文明理念,构筑跨越山海、沟通民心的友谊之桥。 近年来,中意两国在文化、教育、影视等方面的多层次合作蓬勃发展, [详细...]
    1. 昆仑石刻应当是古代的石刻
    2.   自从仝涛先生发表了《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实证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一文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论,主要争论点是真伪问题。如果真是秦代石刻,那对研究秦代统治范围和昆仑文化等具有重大意义。   我因为青海师范大学侯光良教授的著作《昆仑上下》写序的缘故,有幸较早在侯光良教授的书中看到这幅石刻的照片。《昆仑上下》这部书出版于2023年,按照侯教授所说,他们团队考察并记录昆仑石刻是在2020年。书中发表了石刻照片,但识读出来的文字还不多,加上侯教授当时认为其年代可能在元代或清代,所以并未引起我很大重视。   此后,仝涛识读出绝大部分文字,并判断为秦代,引起大家高度关注。我本人做史前考古为主,对石刻本身缺乏研究,但做过一些岩画调查。以我的经验看,昆仑石刻应当是古代的石刻,并非现在伪刻 [详细...]
    1. 江苏苏州:民俗博物馆里的江南生活
    2.   “囡囡快看,这定胜糕的模子,现在都难见着咯!”“这是暖锅呀,我们苏州人自己的火锅。”6月28日一大早,经过为期一年的建筑修缮与展陈升级,位于苏州古典园林狮子林东侧古宅内的苏州民俗博物馆焕新开放,前来参观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   苏州民俗博物馆始建于1986年,是我国首家以展示都市民俗为核心的专题博物馆,集中展示了吴地都市民俗文化。2006年,苏州民俗博物馆整体并入苏州博物馆体系,实行免预约开放。因毗邻狮子林、拙政园等景点,“小而精”的民俗馆成了不少游客旅途的“意外之喜”。然而,随着时光流逝,民俗馆展品匮乏、展览方式陈旧等问题凸显。   如何将民俗文化“实体化”?改造升级后的民俗馆将珍贵文物与活态民俗巧妙融合,全新的常设展览以“赏四季”“飨三餐”“礼一生”三大主题轴线,系统梳理并呈现苏州丰厚的民 [详细...]
    1. “合光共塑”上合组织国家雕塑展在青岛开幕
    2. “合光共塑”——上合组织国家雕塑展28日在山东青岛市雕塑馆开幕。 据了解,“合光共塑”——上合组织国家雕塑展是外交部对外发布的中国担任上合组织轮值主席国期间的工作计划之一,本次展览以“艺塑同心命运与共”为主题,将持续至7月6日,展出由白俄罗斯、伊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上合组织成员国艺术家创作的48件雕塑精品。同时,展览还特别展出了中国艺术家创作的以印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文化名人为主题的雕塑作品。 “本次展出作品有的是以写实手法展现本国历史故事或人物形象,让观众深入了解该国的历史脉络;有的则是运用抽象形式,传达对自然、生命和宇宙的独特思考。”中国雕塑家协会青岛创作展示中心主任叶东炜介绍。 上合组织秘书处顾问科奇科诺夫表示,自青岛成为“20 [详细...]
    1. 湖北省博物馆:“碑苍帖逸——馆藏杨守敬金石碑帖展”亮相
    2. 日前,“碑苍帖逸——馆藏杨守敬金石碑帖展”在湖北省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展览集中展出70余件珍贵文物,均为杨守敬后人捐赠、湖北省博物馆馆藏珍品,系统呈现这位晚清民初杰出学者在金石学与书法领域的开创性成就。 展览以纪念杨守敬(1839—1915)逝世110周年为契机。杨守敬建树涵盖舆地、金石、版本、目录、书法等广泛领域,著述达83种。其中,《水经注疏》被近代学者罗振玉列为清代“三绝学”之一。本次展览聚焦其金石碑帖研究的核心贡献。 展厅内,三本杨守敬手稿引得观众频频驻足。约1867年撰写的《激素飞清阁评碑记》以行书书写,58页文稿系统评述周秦至唐288种碑刻拓本,明确提出反对“尊碑抑帖”,主张“碑帖并举”。相邻的《评帖记》以楷书工录,评析魏至唐96种法帖,首次构建了较为科学的中国书法史框架。 [详细...]
    1. 李洪海、马万国“昆仑颂”书画联展亮相燕京书画社
    2. 6月28日,燕京有约系列主题展之“昆仑颂•李洪海、马万国书画艺术邀请展”于燕京书画社美术馆盛大启幕。此次展览共展出李洪海、马万国的书画新作近60幅。围绕昆仑山的创作主题,两位艺术家分别以书法、绘画展现对祖国壮美山河的赞美。苍劲有力的书法线条,厚重拙朴的笔墨渲染,将昆仑的雄浑气魄与文化内涵进行了神韵再现。本次展览由燕京书画社、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中国西部画院联合主办,山西华煤集团、牛栏山酒厂、山西阳泉山东商会、北京华利文化有限公司、雁栖桐里休闲度假山庄、陈今酒业(成都)有限公司、北京动力水源科技有限公司协办。开幕式由著名主持人蔡成刚先生策划主持。 [详细...]
    1. 陈勇劲:行走在时代的“风景”中
    2. 英雄(水彩) 150×150厘米 2015年 陈勇劲 作为一位颇具革新与跨界精神的水彩画家,陈勇劲一直致力于探索水彩画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路径与可能性。他的水彩以静物为主,打破了传统的表现手法,融入了更多东方人文意识,通过淡雅而精致的刻画描写,形成了清新而恬静的画风。寻常的生活用品,精心的结构与经营,司空见惯的物品与陌生化场景的组合,光线调度的精致,迷人的色调,这些都呈现出他水彩作品的艺术魅力。 近日,陈勇劲的首部画集《之前》正式发布,该画集系统梳理了陈勇劲从艺以来的创作轨迹,收录其90年代至今的500余件代表性水彩画作品、手稿及相关文献,从 [详细...]
    1. 是自然的洪流,也是文化的脉络—​—王克举笔下的黄河
    2. 西望李家山(油画) 180×200厘米 2009年 王克举 在探索中国油画的历史进程中,王克举以“行走者”的姿态留下了鲜明印记。作为当代油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他肩扛巨幅画布跋涉于荒野之间,将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黄河滩涂的苍茫壮阔转化为画布上的新颖视角与强烈景观——那些浓烈的色块与奔放的笔触,既延续着西方油画的材质特性,又浸润着东方美学的写意精神。 1956年8月,王克举出生于山东青岛,艺术启蒙便带着海洋的壮阔底色。1983年,他从山东艺术学院毕业,早期作品已崭露锋芒。1981年,《汛》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三等奖。1984年,《大海潮》斩获第六 [详细...]
    1. 李宝林:大山大海的雄浑交响
    2. 大会师(国画) 276.5×470厘米 2008年 李宝林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在当代山水画大家中,李宝林无疑是卓有成就的一位。从学校到部队,再到中国画研究院;从人物画到山水画,他以坚韧的毅力,攀登一座又一座艺术的高山险峰,创作出浑厚壮伟的山水画卷。 李宝林1936年生于吉林省四平市。1958年,他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直接受教于叶浅予、李可染、蒋兆和、李苦禅、刘凌沧、萧淑芳等诸位画坛大家。这段受教育经历对其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毕业之后,他从北国辗转至南疆,开启了长达28年的军旅生涯,后又进入中国画研究院(现中国国家画院)工作。 [详细...]
    1. 百年黄胄:诗随雨雾飘过来
    2. 6月26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省美术馆、北京画院、炎黄艺术馆、黄胄美术基金会主办的“百年黄胄:诗随雨雾飘过来”展览在安徽省美术馆开幕。 黄胄是20世纪著名中国画画家,炎黄艺术馆、黄胄美术基金会创建人。他的画风曾在社会上引起“黄胄风范”,从学者众多,在创作实践中取得显著成绩。他坚持“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走生活之路,以“必攻不守”的精神做人做事,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此次展览通过六个单元,共展出黄胄的100件作品,从不同面向勾勒出黄胄先生广博的艺术世界:“任重道远”单元以具有象征意味的行路意象和主题性创作作为展览开篇;“讨海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020(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