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策展是连接文物与观众的工作
    2. 四川博物院研究馆员 任卓 好的展览来自优秀的策展人。随着公众对展览关注度的提升,行业与大众对策展人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除了对艺术、历史、考古等领域有扎实了解,熟知策展理论与实践知识外,青年策展人还需要具备清晰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这些体现在展览的版面文字、导览手册等方面;当代策展越来越强调跨学科,如对科技、社会、人类、生态等的融合表达,因而青年策展人应具备开放的学习心态与跨界整合能力;要关注科技发展趋势,了解新媒体艺术、互动装置、虚拟策展等方面的技术应用,思考如何将其融入策展实践,提升展览的互动性与传播力。同时,策展人是展览项目的管理者,策展不仅是创意工作,更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预算控制、时间管理、团队协作、风险评估等,青年策展人可通过参与小型展览、艺术项目等方式积累实战经验。 [详细...]
    1. 展览以观众体验为中心
    2. 山西博物院规划发展部兼学术研究部主任 陈汾霞 关于“什么样的展览才是精品展览”这一话题,我们似乎很难找到统一答案。在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的时代,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我们的展览评价标准也应与时俱进。展览评价视角应该实现从专家评判向观众评价的转变,积极探索构建以观众体验为中心的展览评价体系。 好的展览应该从文本撰写、形式设计、工程施工、科技应用、安全技术等到观众的舒适度、满意度、兴趣度、参与度,形成“台前幕后”的高度匹配,同时,应该关注展览对观众的正向引导力以及配套服务的便捷度、精准度、多元化等。 近年来,为满足公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博场馆推出的展览数量越来越多,内容形式越来越丰富。我认为,好的展览,策展团队要有精准的目标观众群体设定,有独特的策展 [详细...]
    1. 高质量展览“高”在哪
    2. 观众在“看·见殷商”展厅的互动装置前录制甲骨文的形成过程演示 刘海红 摄 展览是文博场馆服务观众的重要内容。2024年,全国博物馆共举办4.3万个展览,接待观众14.9亿人次。这些展览以文物活化与社会服务为核心,以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等为要素,以多样展陈形式为文化普惠路径,极大满足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随着越来越多人走进文博场馆,并通过展览关注历史、社会和生活等话题,展览质量面临更高要求。文博场馆如何打造更多高质量展览?好的展览具备哪些特性? 高质量 学术研究筑牢根基 学术研究不仅是文物阐 [详细...]
    1. 千年非遗邂逅数字游戏,开启中华文化传播新征程
    2. 近年来,游戏这一新兴数字产品逐渐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文化出海的重要载体。如今,国内领先的游戏企业纷纷探索与非遗的创新联动,不仅让千年非遗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更以优质游戏产品为媒介,将中国文化传向全球,搭建起连接古今、融通中外的数字桥梁。 “非遗+游戏+电影” 跨界联动开辟传播新路径 我国现存非遗项目数量位居全球首位,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实现非遗的有效传播与创新传承,已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当前,我国不少游戏企业都已在非遗传承中做出了尝试。据上海网络游戏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24年底,我国游戏业与非遗的联动已覆盖非遗全部10个子类别,联动总数超过600项。在这场方兴未艾的非遗数字化传承浪潮中,如何推动游戏与非遗的联动从表层的文化符号移植迈 [详细...]
    1. 书法家与“书工”的双重叠影——记“一画心源:李一书法展”
    2. 一画铭 纸本363cm×144cm×2 2025年 “嵩山多柿,每秋成熟时累累枝头,若明星焕烂,霜重而色愈浓艳,若红霞万朵,喷薄枝柯间。撷而品之,其味甘美醇厚。邑人更取以酿酒,一醉秋色。安得余年多暇日,长与此一山酡颜相伴耶?”2023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一在嵩山“写山”,以自作《嵩山多柿》记录秋山美景,呈现在近日于湖北美术馆举办的“一画心源:李一书法展”中。 本次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协、湖北美术馆主办的展览将持续至6月22日。展览以“摩崖:以山为寄”“绝句:以诗论书”“楹联:以联 [详细...]
    1. 李传真:关于“看见”与“劳作”的艺术跋涉
    2. 中国画《暖》,李传真 当我的首次个展“传·真:为劳动者立传”在中国美术馆这座国家艺术殿堂启幕时,我更加积极、深入地思考:如何让这些源于工地、田埂的画作,始终葆有它们本真的力量? 为劳动者立传,是我多年的创作实践。20世纪90年代末,那些曾与我一同在乡间成长的年轻人,有不少涌入城市成了农民工。在我心中,他们首先是具体的、鲜活的生命。我不断往来于路边街角、建筑工地,用画笔描绘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和内心情感。2006年创作“守望系列”时,我试图用近乎雕塑的体量感,去凝固他们在街头等活儿时那种沉默的尊严。随着视线进一步推进,《工棚》真实呈现他们的生活 [详细...]
    1. 绘人不倦,形境相生——评杨晓刚的绘画艺术
    2. 《我的视角》176cm×184cm 1997年 晓刚自幼习画,具有扎实的中国画功底,常年的写生与创作,形成了他既简练概括又成熟的绘画风格。与晓刚相识已有多年,有感于他对艺术创作的勤奋与专注,更有感于他沉稳而又忍劲的艺术理想。 晓刚的作品用笔细腻而流畅,坚毅而自然,在墨色渲染中,表现严谨节律,在笔墨往复交织中,不减线条的精炼与细腻。他简略甚至弱化人物的表情,转而表达出一种超脱平常的静谧与神闲气定,给人以平静的力量。他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既有来自我们身边的劳动人民,也有表现少数民族风情的诸多佳作。像《村口》《高原母亲》等作品均 [详细...]
    1. “山痕水迹——顾黎明个展”在上海开展
    2. 2025年6月13日, “山痕水迹——顾黎明个展”在上海春美术馆开幕,展览聚焦顾黎明近年来的系列作品“山水赋”,展品涵盖油画、水彩、综合材料及装置等,共计一百余件。此次展览作为“上海黄浦区公益性文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由杜曦云担任策展人,主办方春美术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此次 “山痕水迹——顾黎明个展”的新作可以看到,与早前形成的“汉马王堆”系列,“门神”系列,“佛造像”系列,至近几年的“山水赋”系列和“四门塔”系列形成了他的艺术观念与语言流变的脉络。从近年来的新作品“山水赋”系列,也可以看到他始终是把握非单一的叙述方式,强调多重语言和文化符号的碰 [详细...]
    1. 坐对西山:文徵明的京居岁月
    2. 文徵明山水扇 故宫博物院藏 明嘉靖二年(1523年),文徵明在累试不第之后,以受荐途径获得出仕机会。这年春天,他从家乡苏州启程,前往北京。 临行前,其同乡兼好友祝允明赠诗表达祝福,诗中写道:“奇珍不横道,遄为宗庙用。”祝允明很能明白文徵明出仕的意义,因为和他一样,好友得到这样的机会并不容易。文徵明自志学之年至天命之年,淹蹇科举应试之途三十余载而不得一第。此番进京,既得遂平生志愿,不负其官宦世家期望,也是其施展经国济民抱负的最后机会。毕竟,这一年,文徵明已经54岁,而且体衰多病。事实上,进京前的整个冬天,他都在生病,连续卧床三个多月,坊间甚至 [详细...]
    1. “墨彩新象——新水墨艺术展”在深圳龙岗启幕
    2. 展览现场(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6月14日,“墨彩新象—— 新水墨艺术展”在深圳市龙岗区红立方公共艺术馆启幕。本次展览由中国国家画院教学培训部担任指导单位,深圳市中国画学会主办,中国国家画院邹明工作室承办。作为中国新水墨先锋展览,展览汇聚了34 位艺术家的150幅精心之作,以水墨为媒,展现传统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与突破。 “墨彩新象——新水墨艺术展”是中国国家画院邹明工作室画家的年度展,自2022年从龙华观澜美术馆启程,该展览已先后在福田美术馆、罗湖美术馆和光明美术馆举办四届,此次在龙岗举办是第五届。 广东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017(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