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实用印章到艺术篆刻,印章的身份“转型”改变了它原有的功用和发展轨迹,文人墨客借助于这狭小的载体和有限的空间,用传统篆字打造方寸艺术,篆刻便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艺术,传统技艺得以延续和发展。
以形制论,传统印章最初的实用性是形制微小,便于使用,这个特点和要求,为后来的篆刻艺术创作奠定了不可逾越的形式规范。所谓不可逾越,就是指印章不能刻的太大,甚至巨大,这个“规范”的设置是与生俱来的,从整个印章的发展演绎来看,尽管先秦古玺也有极个別特殊形制的巨玺,如著名的“日庚都萃车马”等,以及到了唐宋以后随着印章使用方法的改变,其形制越来越大,而在整个印章发展和使用过程中,依然保持着其形制的相对稳定和统一。我们今天见到的,作为鼎盛时期的秦汉印,包括这一时期的私印,和以清劲明快,奇趣别样为主基调的先秦小玺,均以小而精整作为主导形制,这个时期的印章制作之精,风格之广,水准之高恰恰是我们今天学习篆刻艺术的不二法门,换言之,我们后来的创作规范,乃至分朱布白,施展技法,只能限制在这个极其有限的空间里,所谓螺蛳壳里做道场,由此构成了篆刻艺术特有的形式魅力。
以创作论,古代文人墨客赋予印章艺术创作的属性,并没有根本改变或扩充其载体的“容量”,适度选择大尺寸的印面创作,也不是常态,总体依旧维系着原本的方寸之地,从先秦古玺的朴拙诡谲到两汉印章的古朴典雅,古人在这“小天地”里玩得头头是“道”,花样百出,风格迭生。
我以为,坚持以小取胜是篆刻艺术之必然,印道中人谓之小中见大,所谓大者,于方寸之间彰显印家的审美、学识、性情、修养和情趣,乃至艺术观,人生观等等,一印虽小,然细微中见博大,印里乾坤,艺心之高下,格局之雅俗,一览无余。就创作而言,印章越小,施展的空间则越小,镌刻的难度系数也就相对越大,小玺的难度正是其魅力所在。古人有“小而朱(文)、群丑可掩,大而白(文),微疵毕露”之说法,我觉得有道理,但也不尽然,只是相对而言,小印无论朱白,也并非都能“群丑可掩”,处理不当,其小“丑”同样如大印毕露无疑,越是细微处,可能越会引起视觉聚焦,从而暴露弊端,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有多重因素会左右创作的结果,首当其冲是增加了用刀的难度,以及对线条把控力。我的体会是,小玺用刀尤其要果断,干净利落,不宜拖泥带水,刀无虚发,敢于“吃”线条,利用线条虚实之间的变化凸显印面的空间感。其次对篆法作必要适度的减法处理,能简则简,通过结构的疏密互衬和节奏变化,有效的化解因空间迫促而产生文字布局上的尴尬和“窘境”,尤其在处理复杂结构或多字印时,多考虑以虚带实。我以为小玺的空间构成是其创作的重中之重,易简不易繁,更宜明了直观,既能表现有质感的线条变化,又能走刀从容淡定,游刃有余,注重并强化分朱布白的视觉效果,以凸显印面的张力,让小玺真正赋予大印的格局。
篆刻艺术的魅力,在于小而宏大,在于因小得大,是小玺赋予篆刻形式美的构成要件,无小则无篆刻,故切不可“善小而不为”,我于小玺中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