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时光知味——姚晓冬书画艺术展”在嘉兴海宁市开展
    2. 《新雨》240×220cm2024年 翰墨飘香,丹青溢彩。11月22日下午,“时光知味——姚晓冬书画艺术展”在嘉兴海宁市张宗祥书画院开展。本次展览由浙江画院创研部、 海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浙江画院花鸟画所、张宗祥书画院承办。 姚晓冬,以其深厚的学理素养、精湛的笔墨技艺,在画坛上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意态潇洒,笔墨纷披纵横,触目皆是生机。他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巧妙融合,创作出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作品。本次展览共展出80余件作品,包含姚晓冬创作的书法和中国画,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他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以及对 [详细...]
    1. 太璞如琢——崔如琢八十艺术回顾展温州博物馆开展
    2. 2024年11月23日,由故宫学院中国画研究院主办的“太璞如琢——崔如琢八十艺术回顾展”在温州博物馆开幕。集中展示当代国画大家崔如琢先生的指墨书法、山水及花鸟作品近100件(组),包括早期作品、历年代表作以及近年新作,全面呈现艺术家的创作成就。崔如琢先生1944年生于北京,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在八十岁的人生节点回顾其执着且坚守的艺术人生。 开幕式现场 温州是崔如琢先生八十艺术回顾展的首站,展览以“少年游”、“风入松”和“意无尽”为题分为三个单元。 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 [详细...]
    1. “山海叙事——俞晓夫、罗江、周刚学术交流展”将在云南美术馆举行
    2. 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云南画院主办,云南美术馆承办的“山海叙事”俞晓夫、罗江、周刚学术交流展将于2024年12月1日在云南美术馆举行。 本次展览以“山海叙事”为题,展出俞晓夫、罗江、周刚老师的近百件作品。鉴于俞晓夫、罗江、周刚三位国内领军现实主义画家的创作题材、地域特色、风格流派等因素,用“山海叙事”来提炼概括这次画展主题,突显三位艺术家不同画种的独特创作视角,风格迥异的艺术主张和创作观念,记录一个时代中,三位艺术家代表性的创作经历和创作成果。 通过本次展览作品的呈献和全国著名评论家的学术研讨, [详细...]
    1. “无人之境——田卫平绘画展”将在无锡市凤凰艺都美术馆开展
    2. 2024年12月8日(星期日),凤凰艺都美术馆即将迎来“无人之境——田卫平绘画展”。本次展览在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无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无锡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无锡文旅集团、无锡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下,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中国油画学会、北京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中国油画》杂志社提供学术支持;由黑龙江省油画学会、江苏省油画学会、江苏凤凰画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凤凰艺都美术馆承办;无锡市收藏家协会协办。 田卫平先生现为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现担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研究员、黑龙江省油画学会主 [详细...]
    1. 天地清寒 雪舞银冬
    2.    【传统文化设计力量】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盼望第一场雪,是进入冬季后,人们守在心里的小小期冀。赏雪、吟雪、围炉煮茶,总是能唤起人最温柔的那份情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创意设计与艺术管理系的师生设计了“小雪”主题海报,运用节令元素,结合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语言,传达出浓浓的雪景韵致。   图①作品采用传统剪纸艺术的形式,对字体和建筑进行了创意表现。“小”字造型运用了冬日枝丫裸露的大树形态,“雪”字造型运用了雪花形态和晒鱼干的节令风俗元素,融合性地表达了“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的传统节气寓意。同时,运用 [详细...]
    1. 让设计传达出中华美学精神
    2.    【艺点】   在人工智能与数字化浪潮兴起的当下,设计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创意提供了无限可能,但同时也引发设计界对创新方向与美学风格的探索。传统的中式风格如何复兴与重塑、当代中国审美应该怎样更好地表达,是当下中国设计在技术革新背景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深入理解人文与艺术性尤为重要   设计是一门伴随科技进步而发展的学科,人工智能和数字化工具为设计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作手段,非常高效便捷。比如,设计师在头脑风暴阶段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生成创意、图像、模型、视频,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成为辅助设计表达的强大工具。   技术的发展提升设计的效率、拓展设计的边界,也驱动设计创新不断向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设计成本降低、制作效率 [详细...]
    1. 雁素鱼笺 金石传情
    2.   信笺书札跨越时空,不仅承载着历史与书艺,更见证了通信者的风骨与情谊。浙江省博物馆近期举办的“滨虹草堂友朋书札”专场,共展出罗振玉、王国维、许承尧、邓实、蔡守、胡适、徐悲鸿、林散之、傅雷等二十多位友人和弟子写给黄宾虹的书信。雁素鱼笺,既是情谊的见证,也是研究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的珍贵资料。本文以罗振玉、王国维二人致黄宾虹书信为例,追溯治学之道,感受文人雅意。   黄宾虹(1865—1955),名质,字朴存,别署予向,一作滨虹,中年更号宾虹,后以号行。黄宾虹是近现代著名画家、学者。他擅画山水,风格浑厚华滋,书法篆籀饱含金石气,对画史画论亦深有研究,著作颇丰。 [详细...]
    1. “考古中国”发布最新进展——长江下游区域文明考古取得新进展
    2.   国家文物局于11月22日在浙江杭州举行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发布会。本次发布会聚焦长江下游区域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考古发现和最新科研成果。发布的三个项目分别为: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整体研究进展、江苏东山村及寺墩遗址考古研究、安徽凌家滩遗址考古研究。   良渚文化主要遗址分布于长江下游区域。目前,考古工作者通过对凌家滩、寺墩、福泉山、玉架山、良渚等中心聚落和中初鸣、磨盘墩、柘林、大榭等遗址的系统发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对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整体进程的认识得到显著提升,对从崧泽到良渚的演进发展的动因、过程有了较深认识,对各中心聚落的结构和演变有了进一步了解。成果丰富了对良渚晚期社会多元性的认识,形成区域文明模式的基本框架——可以概括为:稻作农业发展促进了江南地区的深度开发,促进了私有制的产生,形成了明显贫 [详细...]
    1. 为文物追索返还提供立法保障
    2. 观众在参观清华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小国巨制”展。本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此次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亮点和重点颇多,其中,增设专门条款对跨国文物追索返还事项进行规定尤为重要,甫一公布即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中期的百余年间,由于战争劫掠、巧取豪夺、非法贸易等原因,中国有数千万件珍贵文物流失海外,成为中华文明之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流失文物追索工作,将其纳入国家外交工作大局进行战略布局和系统推进,我国文物追索工作实现了一系列突破 [详细...]
    1. 更好发挥文物的当代价值和作用
    2. 11月8日,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公布。这是《文物保护法》自1982年实施以来的第二次全面修订,距离2002年首次修订已有22年。本次修订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其中推动文物有效利用的相关内容无疑是一大亮点。 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是文物工作的重点问题,也是文物法治建设的关键内容。2002年修订的《文物保护法》规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强调文物利用必须“合理”,以防止因不当利用使文物遭受破坏。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必须切实提高文物保护力度,更加注重文物利用的效果和效率,更好发挥文物的当代价值和作用。在此背景下,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在继续强调文物要“合理利用”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文物应当“有效利用”,并将其作为国家发展文物保护事业的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168(s)   5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