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昆仑石刻”的三个疑点
    2.    【学术争鸣】   “昆仑石刻”甫一公布,就引发了广泛讨论,专业学者与社会大众纷纷参与其中,分别从文字、书法、历史、考古、地理等多学科、多角度予以分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认为,石刻有三个方面尚存的疑点。 秦代石刻之罕见   首先是秦代石刻之罕见。现已知秦代石刻,主要是秦始皇巡游天下时所立,包括峄山、泰山、琅琊台、芝罘、东观、碣石、会稽等7处。此外,考古偶有新发现,主要是器物上的题铭,如2010年在西安阎良新发现了秦代石刻(孙伟刚《西安阎良新发现秦石刻及相关问题研究》,《文物》2019年第1期)。秦代石刻 [详细...]
    1. “昆仑石刻”当非今人伪造
    2.    【学术争鸣】   自《光明日报》6月8日刊出仝涛研究员的文章以来,在学界及社会上产生了热烈反响。本文不揣浅陋,就石刻中的内容提出个人的一孔之见,望就教于方家。 “昆仑石刻”记载的采药之举不见于史册的问题   以《史记》为代表的史籍中确实没有关于“昆仑石刻”所言“采药昆陯”一事的记载,但“言有易,言无难”,史籍没有记载并不足以判断此事不存在。历史上有无数的事实,并不能都被一一记录在案。   首先,就《史记》的叙事策略而言。《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曾多次派人访仙求药:始皇二十八年“遣 [详细...]
    1. 第十二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2. 开幕式现场。中国美术馆供图 7月18日,由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笔画学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开幕式暨巡展启动仪式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作为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立项的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展览以“工成当代·固本开新”为学术定位,集中呈现中国工笔画在新时代语境下五年来的创作成果和整体面貌。 中国美术馆馆长潘义奎表示,中国美术馆与中国工笔画作品展的渊源深植于共同的学术追求。自首届迄今,十二届展览中有八届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如果说中国美术馆馆藏珍品是工笔画史的“纵贯线”,那么这些新作便是当代创作的“横 [详细...]
    1. 中国古代文物首次踏上亚美尼亚土地
    2. 《黄河玉石之美——碧村与清凉寺出土的公元前两千纪玉器展》当地时间23日晚在亚美尼亚历史博物馆开展,展出来自山西碧村与清凉寺遗址出土的51件(套)史前玉器,这是中国古代文物首次来到亚美尼亚。 此次山西博物院和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从收藏的出土文物中遴选出51件展品,以山西碧村遗址和清凉寺遗址出土的公元前两千纪玉石器为主,及少量公元前一千纪前后中国商周时期的玉器和青铜器,展现中国早期玉文化的发展脉络。 位于山西省芮城县的清凉寺遗址和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兴县的碧村遗址都是地处黄河中游的重要史前文化遗存,距今年代约4000年左右,先后荣获2004年和202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反映中华文明起源和中国早期国家发展的重点史前聚落遗存。 碧村遗址是黄河晋陕大峡谷东岸发现的规模最 [详细...]
    1. 92件真迹亮相国博 中国首次大规模呈现列宾艺术全貌
    2. 展览现场。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22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特展以92件油画和素描作品的阵容,首次在中国大规模呈现列宾艺术全貌。 从《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中信仰与世俗的交织,到《意外归来》中流放者推门瞬间的窒息与震颤,再到《萨特阔》对民间传说的浪漫转译......作为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巅峰代表,列宾用具有高度民主情怀的批判之眼与悲悯之心,冷静如实地勾勒出19世纪俄罗斯民族的命运画像和精神图谱。 展览通过“河畔船歌:艺术之旅的开始”“广袤大地:现实主义的求索”“时代史诗:民族 [详细...]
    1. 他们的慷慨捐赠成就了这场艺术的交响
    2.  蒋兆和 《与阿Q像》 96.5cm×52.5cm 1938年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7月13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主办的“经典引领品格立院——中国国家画院(2024年7月至2025年7月)接受无偿捐赠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   展览展出来自蒋兆和、刘开渠、丰子恺、吴祖光、新凤霞、卢光照等老艺术前辈家属,李宝林、陈家泠、姜宝林、庄寿红等当代前辈艺术家,以及陈玉树新时代古典家具、郑长来清代沉船“泰兴号”打捞瓷器的慷慨捐赠。这些无偿捐赠的作品及文献,形态 [详细...]
    1. 在苏博西馆,从拙政园走到莫奈花园
    2.  莫奈 《睡莲池》 图片来源:苏州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7月15日,苏州最大规模的园林特展“从拙政园到莫奈花园”在苏州博物馆西馆开幕。展览通过160余件珍贵文物,系统呈现东西方园林文化的发展脉络,展现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与印象派大师莫奈营造的吉维尼花园之间的交流与共鸣。   此次展览是苏州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系列”特展的第三期。展览以苏州最负盛名的园林文化为主题,联合国内外14家公立机构,共展出160余件展品。展品种类丰富,涵盖诗文书画、古器文玩、西洋艺术等多个门类,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及境外借展文物达6 [详细...]
    1. AI绘画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与保护研究
    2.   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从文本创作到图像生成,再到视频制作,其强大的内容生成能力已引发广泛关注。生成式人工智能虽然极大提升了创作效率,但其广泛应用也引发了一系列知识产权问题。知识产权作为保护创作者权益的重要法律制度,涵盖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多个方面。当前,AI绘画作品的著作权保护问题显得尤为关键,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创作者权益保护、产业健康发展及法律适用边界。   AI绘画作品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保护与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受保护作品须具备独创性与智力成果两大核心要件。探讨AI绘画作品是否享有著作权,关键在于看其是否满足这两项要件。   北京互联网法院(2023)京0491民初11279号案件 [详细...]
    1. 临沭柳编:传统工艺的美学绽放与传承发展
    2.   在山东临沂的临沭县,有一种传统美术工艺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岁月的打磨愈发闪耀,它就是临沭柳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沭柳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实用与审美兼具的特性,在美术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临沭柳编历史悠久,可追溯至1400多年前的唐朝初年。据记载,明朝永乐年间,当地村民就将杞柳编织成日常生活用具,如箢子、笊篱、箱篓等。沭河岸边的人民世代传承这门技艺,家家户户都与柳编有着不解之缘,孩子们从小就跟随家人植柳编柳,柳编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这种代代相传的方式,让柳编技艺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沉淀、发展,形成了如今独特的艺术风格。   临沭柳编的编织技法丰富多样,主要有编、系、砌、穿、缠、扭等,其中扭编最具特色。不同的技法相互配合,形成 [详细...]
    1. 前景在油画构图中的运用研究
    2.   【摘要】前景作为一种构图方式,不仅能够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还起到引导观者视线、丰富视觉体验的作用。本文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前景的多重作用,探索前景在油画构图中的广泛运用以及丰富的艺术效果,为艺术创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前景;空间感;视线引导   前景的基本概念与作用   ☆前景的定义和特点   “前景”一词在摄影中较为常见,通常是指“在主体前或靠近镜头位置的人物或景物。前景有时是画面的主体,有时是画面的陪体。但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前景都是画面中背景环境的组成部分。创作者用前景来搭配电视摄像中的画面,可以使画面更生动[1]”。而在油画创作中,前景指的是艺术家根据画面的需要,将位于主体物之前的景物或元素进行布局,创造一个离观者较近的遮挡型构图形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017(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