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画艺术
    1. 近600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将亮相第九届非遗节
    2.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九届非遗节将于5月28日至6月3日在四川成都举办。 本届非遗节将有近600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展参演,全面展示我国非遗保护成果。开幕式将组织51支国内外队伍开展行进式展演,彰显非遗的时代活力和民众的广泛参与。“多彩非遗·世界对话”交流将开展4场不同主题的交流对话,从4个不同方面探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魅力非遗·国际大展”展览展示创新设立主宾国与主宾城市机制,将用44个国家的89个项目分主题呈现全球手工艺精髓。国内非遗主题展将首次用27个省(区、市)的180余个项目情景化展现中国非遗里的时间智慧及生活哲学。 本届非遗节推出国际非遗美食周,8个“世界美食之都”将带来特色美食项目,与全国各地70余项饮食类非遗代 [详细...]
    1. 北社成员共赴一场书画雅集之约
    2.   一纸笔墨,承载千年风雅;一方北社,汇聚四海知音。郝中豪、周道满、周曼竹、李若清、马又南、王志国六位同仁,以满腔热忱结 “北社” ,立志搭建书画艺术交流的璀璨殿堂。   北社,以书画为媒,共同研习笔法墨韵,探索山水意境,剖析古今佳作。无论是苍劲有力的书法,还是灵动鲜活的绘画,每一次创作与交流,都是艺术灵感的碰撞,都是学养的沉淀与升华。   相信,在相互切磋、彼此启迪中,每一位成员都能在书画之路上稳步前行   北社秉持开放包容的胸怀,广聚天下志同道合的贤才。   无论你来自繁华都市,还是宁静乡野,无论你是书画界的资深前辈,还是初出茅庐的后起之秀,   在这里,有挚友,共同畅 [详细...]
    1. 王世镗章草书法散论
    2. 清代前期,浪漫派书法颇为流行,中期的帖学派书法占据主流,中晚期的碑学派书法后来居上,这三种书风虽然有时间先后,但也有交集,并且互相影响,成就了清代书坛丰富多彩的格局。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时期的书法环境也有显著变化,涌现出一批书法家和书学理论家,王世镗即是其中的一员。 王世镗生平述略 王世镗(1868—1933),字鲁生,号积铁子,晚年号积铁老人,近代著名书法家,擅章草。王世镗曾就读于开封大梁书院,其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很快成为大梁书院之冠。然而在科举应试时因其于策问、条对、天算有过于常人的地方,被主考官怀疑为“新党”而遭淘汰,自此以后遂无意科考,贯注于新学,且与维新派人士谭嗣同等交往甚笃。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王世镗投身于陕南的从兄王世锳处,此后基本上 [详细...]
    1. 从历史到未来 ​博物馆构建全民文化新生态
    2. 5月18日,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如约而至。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主题,探讨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博物馆作为文化身份的重要连接者、创新者和守护者,如何与时代共振。 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 国际博物馆日当天,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行。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北京市政府副市长司马红出席开幕式。今年的中国主会场活动由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除开幕式外,还举办了主题论坛、青年论坛、策展人论坛等配套活动。 开幕式上,国家文物局发布了2024年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较上一年增加213家,实现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免费开放率达 [详细...]
    1. 一涂一抹总关情:黄阿忠画笔下的上海记忆
    2. 黄阿忠是上海现代美术史中的标志性人物,参与了中国现代美术的演进历程。他的绘画语言直抒胸臆,通过熟练驾驭油画、水墨、水彩等多种媒介,表达情感浸润与人性观照,探索出独特的中西融合的艺术风格。 近日,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拉开帷幕的“黄阿忠:一涂一抹总关情”馆藏展,展出了黄阿忠捐赠的194件作品,涵盖其上世纪70年代至今各阶段代表作,完整记录了艺术家从“十二人画展”打破陈规到融贯中西的探索历程。展览以“得意有形”“畅神无界”两大主题为经纬,串联起黄阿忠从乡野村舍到都市街巷的创作轨迹,以独特的视觉语言诠释海派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承与新生。 黄阿 [详细...]
    1. 在传统色谱中触摸 中华文明的温度
    2. 纪录片截图 中国传统色,是刻在青瓷釉面的天青色,是故宫宫墙的朱砂红,是敦煌壁画的青金石蓝,也是民间门联的柿红与竹青。它们从《诗经》《山海经》的典籍中走来,在匠人的指尖流转千年,最终凝结成纪录片《寻色中国》的光影诗篇。近日,这部由著名纪录片导演陈晓卿团队打造的人文纪录片正式上线,受到广泛关注,带领观众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色彩美学之旅。 打捞失落的色谱, 重建东方色彩认知 “中国传统色绝非静止的符号,而是一部流动的文明史。”《寻色中国》首席色彩顾问郭浩的定义,精准道出色彩背后的文化厚度。这部纪录片用六个 [详细...]
    1. 踏遍锦绣山河,铭刻文化记忆——看吴为山雕塑《徐霞客》
    2. 徐霞客(雕塑) 高3.6米 2007年 吴为山 五月的太湖畔,烟波浩渺,山水相映。在江苏省无锡市鼋头渚旅游风景区,一尊高3.6米的雕像巍然矗立,以行者的姿态与天地对话,引人驻足。这是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2007年创作的《徐霞客》。塑像中,徐霞客头戴母亲赠送的巾帽,手持拐杖,身披箬衣,双腿坚实有力,仿佛正踏上那段他穷尽一生探寻的壮丽旅程。这尊雕像,不仅凝固了“游圣”的探索英姿,更将中华文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精神密码,铸成永恒的文化图腾。   1613年5月19日,22岁的徐霞客从浙江宁海出发,开始游历大山名川,足迹遍及现今的浙江 [详细...]
    1. 饶介草书长卷《韩愈柳宗元文》
    2. 韩愈柳宗元文(草书) 元 饶介 近日,一件元代书法珍品长卷——饶介《韩愈柳宗元文》在苏富比香港春季拍卖会上以2.135亿港币落槌,成交价达2.501亿港币,毫无悬念地成为本季拍场的焦点。 此卷书法为元末书法家饶介所书,以草书形式书写唐代文学大家韩愈的《送孟东野序》与柳宗元的《梓人传》。尺幅浩大,气势磅礴,堪称其传世作品中最长、最具代表性之作。全卷笔意奔放、行气贯通,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饶介巧妙融合了“二王”、张旭、怀素等书法大家的传统精髓,亦为元代草书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物范本。 此卷曾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为乾隆 [详细...]
    1. 从《书谱》看书法 审美的形神之辨
    2. 祭侄文稿(行书) 颜真卿 孙过庭的《书谱》作为唐代书法理论的集大成者,不仅系统阐释了书法技艺的哲学内涵,更以精微的审美眼光建构起书法品鉴的层级体系。这部“书论双璧”的经典之作,为后世揭示了书法艺术从技法锤炼到精神超越的完整路径,其论述至今仍为书法学习者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笔法哲思:从物理运动到心性轨迹 汉字书写由甲骨契刻到毛笔书写的演进,实质是华夏民族将实用工具升华为精神载体的文明进程。孙过庭在《书谱》开篇即揭示“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的笔法本体论,将看似简单的点画运动提升至哲学层面。这种认知与蔡邕“ [详细...]
    1. 跬于完整 掇于精华—​—陆维钊的书风书意
    2. 四石碑名(篆隶) 1978年 陆维钊 陆维钊的名字,在中国美术学院是一座大山。其广袤,诗书画齐一,集在砚边无尽的笔下;其渊深,文史学养丰厚,凝成毫纤笔端上的浩气。作为中国书法教学的一代创始人,他总让我们崇敬怀想,高山远望。作为一位始终立在我们书学研习周遭的谆谆教者,他总让我们笔杆铿锵,感受着师者的诚心与正气。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作为初入校门的学子,我曾在校园里见过陆先生。他总挂着一丝谦和的微笑,兀自沉于某种思绪之中,却显得几分孤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展览上见到先生所写“抽宝剑、缚苍龙”“同心干、放眼量”书联,便觉笔重扛鼎,字形雄奇。后 [详细...]

thread
Processed in 0.186(s)   48 queries